氧化損傷纖維素即氧化纖維素的特征是聚合物鏈的降解斷裂,羧基增加.羧基來源:(1)鏈末端醛基氧化生成羧基,類似于水解纖維素;(2)纖維素葡萄糖結構單元中C-6的伯醇基氧化成羧基,這也是羧基的主要來源.這些伯醇基很易經醛基形式氧化成羧基.較強氧化條件下,C-2、C-3的仲醇基也可氧化生成酮結構,如果此時C-2、C-3之間鍵斷裂同樣可生成羧基.這些大量分布在纖維素分子中的羧基是化學法測試紡織品氧化損傷的依據,通常這種測試方法比Fehling溶液測試酸損傷的方法靈敏、準確,因為后者只測試末端基團.氧化羧基可以通過鹽式鍵與堿性染料結合,但是染料不能與未損傷纖維素結合.著名的測試實例是甲基藍著色試驗:用0.1%甲基藍溶液著色,溶液低溫時染色20min,60~100℃時染色5min,然后徹底清洗.[2]脅175-176Oxycarmine著色試驗靈敏度是甲基藍著色試驗的4倍,而且前者對氧化纖維素測試效果尤其明顯。Oxycarmine方法中的測試染液必須為已貯存的2種成分現配溶液,而且只能使用一天,染色條件簡單.為了正確解釋產生的藍色現象,須將未損傷試樣和氧化損傷試樣進行對比試驗.
2.2.3催化損傷和鐵測試
明顯的強力損傷和小孔洞的形成是催化損傷的典型標志,其中小孑L洞的形成是由于纖維素纖維受到嚴重的氧化損傷后從織物上脫落.由于氧化纖維素與染料的親和力降低,染色織物中這些孔洞邊緣通常顏色較淺或無顏色.在UV光下觀察熒光增白織物時,孔洞邊緣熒光減弱或無熒光,含金屬離子區域較暗淡.用Oxycarmine染色時,孔洞邊緣快速上染,對棉織物來說,嚴重化學損傷區域在針尖測試中不能形成針尖.如果漂白、染色和煮練時這些孑L洞邊緣區域由于機械力而去除,則這些測試反應就更難進行.盡管如此,還是需做測試鐵、銅的試驗.雖然所有重金屬都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但是鐵是最常見的金屬催化劑.在織物上和織物燃燒殘留物中都可對鐵進行測試,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硫氰酸鹽或普魯士藍.每種方法都是將織物用l~2滴分析級鹽酸(10%~15%或6mol/L)潤濕或將燃燒殘留物溶解于含l~2mL同種鹽酸的瓷坩堝中,如果含有鐵則加入幾滴大約10%的硫氰酸銨或鉀溶液形成深紅色,如果在試管中加入少量二乙醚并振蕩,則在此介質中顏色加深.用普魯士藍測試時,將幾滴10%四鉀六氟鐵溶液滴加到酸性織物或溶液中,同樣可直接滴加含1g四鉀六氟鐵、100mL鹽酸、50mL乙醇的混合溶液到織物上進行測試[3],若有鐵離子存在,則形成藍色沉淀F4[Fe(CN)6]3,Schlierfer和Heidemannt[4]建議使用普魯士藍法測試鐵離子,因為此法在織物很小區域形成沉淀,不能通過纖維毛細管擴散到纖維內部,而前者形成可溶性硫氰酸鐵,測試結果不是很明顯.同時,與硫氰酸鐵相比,普魯士藍相對穩定.如果用工業級鹽酸代替分析級鹽酸,則需做空白樣對比試驗,因為工業級鹽酸中含有的鐵離子可能吸附到織物上.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