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0———染液初始濃度吸光度
1. 4. 3 織物斷裂強力
按照GB/T 3923. 1—1997《紡織品織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測定條樣法》測定。
1. 4. 4 K/S值
將染色織物折疊2次(4層),采用Datacolor SF600X電腦測色配色儀在λmax處測定染色織物的K/S值,每個試樣測4次,取平均值。
1. 4. 5 耐摩擦色牢度
按GB/T 3920—2008《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摩擦色牢度》方法測定。
1. 4. 6 皂洗牢度
按GB/T 3921. 1—1997《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洗色牢度:試驗1》方法測定。
2 結果與討論
2.1 殼聚糖接枝氧化棉織物工藝優化
2. 1. 1 高碘酸鈉溶液濃度對氧化棉纖維性能的影響
殼聚糖接枝氧化棉織物的反應如下所示:從以上反應可知,高碘酸鈉選擇性氧化處理棉織
物后,纖維素大分子葡萄糖?;?, 3-鍵斷裂,得到二醛基纖維素,經殼聚糖溶液處理后,在醛基與氨基之間形成席夫堿,從而在殼聚糖與棉織物之間產生牢固的化學鍵交聯。理論上,氧化棉織物中醛基含量越高,與棉織物發生共價結合的殼聚糖量越多,增深效果越好但要提高氧化棉織物中的醛基含量,必須提高棉織物的氧化程度,這樣容易造成棉織物強力損傷。表1為高碘酸鈉濃度與氧化棉織物中醛基含量、斷裂強力、染色K/S值之間的關系。
.jpg)
表1中,隨著高碘酸鈉濃度的增大,棉織物中醛基含量增加,從而使得織物上負載的殼聚糖的量增加,染色織物K/S值增大;但織物斷裂強力逐漸降低,當高碘酸鈉濃度達到10 mmol/L時,織物破損嚴重,無法進行染色。綜合考慮,確定高碘酸鈉濃度為4 mmol/L,此時氧化棉織物的醛基含量為4. 3 mmol/g。
2. 1. 2 殼聚糖質量分數對氧化棉染色性能的影響
將醛基含量約為4. 3 mmol/g的氧化棉織物置于不同質量分數的殼聚糖溶液中, 75℃反應30 min后制得殼聚糖接枝氧化棉織物,選用活性黃3RS對其進行染色,結果如圖1所示。
.jpg)
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殼聚糖質量分數的增大,氧化棉織物的上染率和K/S值增大。當殼聚糖質量分數超過1. 5%時,上染率和K/S值增幅已不明顯,表明此時負載在棉織物上的殼聚糖趨于飽和。此外,殼聚糖用量過高,會使得溶液黏度過大。因此,合適的殼聚糖質量分數為1. 5%。
2. 1. 3 接枝反應溫度對染色性能的影響
將醛基含量約為4. 3 mmol/g的氧化棉織物置于質量分數為1. 5%的殼聚糖溶液中,不同溫度下反應30 min后,制得殼聚糖接枝氧化棉織物,選用活性黃3RS對其進行染色,結果如圖2所示。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