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氧水/(mL·L-1) 5.0
工藝流程 室溫下加入前處理助劑→升溫(110℃,20min)→保溫(80℃,8min)→中和(去堿劑NA-AC0.5mL/L,40℃處理8min)→溢流(2min,pH值控制在7)→除氧(酵素除氧酶KDT0.1mL/L,40℃,10min)→水洗(室溫,8min)
(2)新工藝處方
螯合分散劑/(mL·L-1) 1
鐵離子螯合分散劑/(mL·L-1) 2
穩定劑BS/(mL·L-1) 1
氧漂煮練酶/(g·L-1) 2
雙氧水/(mL·L-1) 2.5
工藝流程 室溫加入前處理助劑→升溫(110℃,20min)→保溫(80℃,8min)→除氧(酵素除氧酶KDT0.1mL/L,40℃,10min)→水洗(室溫,8min)
2.2 前處理工藝效果比較
比較傳統前處理工藝和新工藝的毛效及白度值,
結果見表3。
表3 前處理工藝效果比較
.jpg)
由表3可知,采用新工藝處理的筒子紗,其毛效和白度與傳統前處理工藝接近。經過一年多跟蹤,在J11.7tex以下紗支染紗中,大小缸染色1200缸,未出現紗線“燒傷”現象。因此,新工藝完全可以替代傳統
前處理工藝。新工藝各助劑費用為492元/噸紗,傳統工藝為414元/噸紗,新工藝較傳統工藝噸紗多支出費用78元。
3 結論
(1)筒子紗染整加工過程中,鐵離子對棉紗線的“燒傷”現象可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有效地控制。
(2)將銹蝕的鍍鋅管路更換為不銹鋼材質,可避免鐵離子在染紗供水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3)在J11.7tex紗支以下的高支紗前處理中,采用氧漂煮練酶和鐵離子螯合分散劑,可減少雙氧水用量和鐵離子濃度,有效控制了纖維“燒傷”現象。
<<上一頁[1][2][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