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紡紗過程中千米棉結是逐步上升,除了在清梳工序排除一部分外,在后部工序得到一些控制也是降低千米棉的重要措施,本文著重對并條工序的牽伸分配、壓力棒在牽伸區中的高低位置、車速及溫濕度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在滌棉普梳產品生產過程中,圍繞如何降低成紗的千米棉結,結合T/C65/35 13tex品種的生產,開展了工藝研究與探討。
1 原料情況
滌綸:產地天化、規格1.56×38mm原棉:技術品級2.57、成熟度1.69、技術長度29.52mm、細度5672、有害粒數1231、整齊度1174、短絨率10.35%、單纖強力4.0g
2 工藝流程
.jpg)
3 工藝研究
傳統的紡紗技術中,人們總結出來棉結雜質變化規律,從清棉開始棉結是逐步上升的.梳棉工序后棉結急劇下降,并聯、粗、細工序開始上升。因此,將梳棉工序做為控制棉結的關鍵,而對于并條工序的功能,人們的理解只局限在利用多根并合與牽伸達到均整、混合、拉細須條的作用,而對根據纖維的性質和形態,采用不同措施,極大限度地消除纖維的彎鉤,伸直纖維,減少浮游纖維,提高纖維變速點的穩定與集中認識不足,更未注意到在牽伸過程中因牽伸工藝選取不當等問題,而造成棉結增多的可能性。
3.1 問題的提出
我們在生產T/C13tex品種過程中注意到清梳工藝設計的合理性,梳棉棉網的結雜粒數控制的比較理想,純棉的結雜的粒數為15/15,純滌的棉結粒數為0~3,然而成紗的千米棉結可高達450粒,為烏斯特97公報的50%的水平,造成后部織造的匹布外觀結雜偏高。對此,我們先對并條工序的工藝、條子質量進行了剖析。滌預并結雜粒數沒有增多,說明工藝配置合理,隨著并合的增加,棉結雜質粒數成倍增長,抽驗各道并條棉結雜質粒數的結果見表1。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