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混并的工藝試驗
3.2.1 牽伸分配的試驗見表2
.bmp)
在總牽伸倍數不變的情況下,混一加大了后區牽伸倍數,混二、混三分別減少了后區牽伸倍數,集中了前區牽伸倍數,棉條的結雜粒數下降了40%左右。
滌生條經過預并棉條內在結構得到改善,纖維平行度得到提高,經混一與純棉生條混合后,其中棉纖維是產生棉結的主體。在經過梳棉機后棉條中的纖維結構亂定向差,纖維在錫林表面被道夫剝離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彎鉤,經測試,生條中彎鉤的分部一般是后彎鉤約占50%以上,前彎鉤約20%,兩端及其它彎鉤約占30%,當進入頭道并條時條子換向成前彎鉤的纖維所占的比重大,根據條子這種纖維結構的機理分析,并條的牽伸比大前彎鉤纖維移距偏差就大,則前彎鉤將產生負效應,容易成棉結。因此,我們將混一的牽伸比由原2.83降低到2.53倍,有利于纖維的伸直平行,大大改善了條子的纖維結構,棉條的結雜粒數由13降到10粒,減少了23%。混二喂入條子中彎鉤纖維占比例大的是后彎鉤,根據方差加法定理分析,二并后區牽伸采用有效牽伸倍數,常常造成附加不勻,采用集中前區牽伸可以消除后區牽伸波,使后彎鉤纖維有效地拉伸,從而減少棉結的產生,為此,我們將前區牽伸由5.63加大到6.47倍,棉結由20粒降到11粒,下降了45%。同樣三并仍采用集中前區牽伸的工藝,以進一步提高纖維的平行伸直度。前區牽伸由6.53加大到7.04倍,棉條的棉結下降了17粒,效果更顯著。并條牽伸工序其中的一個目的是使纖維伸直平行消除末端彎鉤,不但可提高條干的水平,并可減少棉結的產生。
3.2.2 并條壓力棒調節環直徑與棉結
在A272F型并條機上采用的是壓力棒曲線牽伸,壓力棒在牽伸區起強控制纖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棉條干質量,壓力棒對纖維的控制強度取決于其調節環的直徑大小,直徑小控制力強。但滌綸纖維蓬松性較大,控制力強弱是否對棉結的產生有應響,為此我們對壓力棒調節環的直徑大小規格做了三種試驗,見表3。

上述試驗表明棉結粒數隨壓力棒調節環直徑的增大而降低,混一并條效果最好,即壓力棒控制作用過強,易產生棉結。由此使我們對滌棉產品的壓力棒調節環規格的選擇有了新認識,在考慮棉條條干水平的同時還要關注棉結粒數。實際選取的工藝見表4。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