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竭染工藝
采用相對滌綸織物0.5%、1.O%、1.5%(omf)的紫外線吸收劑,在浴比1:50的染杯中,以2℃/min升溫至130℃,并保溫60rain。升溫曲線如下:
.jpg)
1.2.5紫外線吸收劑對滌綸上染量的測試
使用紫外一可見光分光光度儀,采用殘液法測試UV.M2上染量,即分別測試染色前原液吸光度A。和染色后殘液吸光度A。,按式(1)計算上染量(m):
.jpg)
1.2.6透過率和UPF值測定
采用Lambda900紫外一可見光譜儀測定空白滌綸織物和經紫外線吸收劑上染的滌綸織物在280~400nm波長范圍內的紫外透過率曲線。UPF值的計算方法參照GB/T18830-2002{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估》。
2結果與討論
2.1紫外線吸收劑UV-M2的結構表征
2.1.1 UV—M2的紅外光譜分析
將所合成的吡啶酮型苯并三唑類紫外線吸收劑UV.M2干燥除水后使用紅外光譜法進行表征,紅外譜圖如圖1所示。
.jpg)
圖1中,3346cm處是羥基的伸縮振動峰,2206cm處為氰基伸縮振動峰,1643cm處為羰基
吸收峰(v),1581cm、1413cm處的吸收峰為芳環的骨架振動(v),符合uV.M2的結構特征。
2.1.2 UV—M2的核磁共振分析
將合成的紫外線吸收劑UV—M2用氘代DMSO溶解,在FTNMRDigital核磁共振波譜儀上測定其H譜特征。圖2為uV—M2的HNMR譜圖。
.jpg)
分析圖2可知,化學位移在62.50和63.34處分別為溶劑DMSO的峰和水峰。一般苯環上質子化學位移大概在6.5~8.0,但由圖2可知,UV—M2上的4、5位的氫受到氯吸電性的影響向高場移動,再由/,+1規則判斷質子峰的歸屬如圖。雜環上與氮原子相連的甲基上的氫由于氮原子的吸電性比碳強,會使甲基上的質子表現出更多的酸性,所以化學位移向高場移動?;瘜W位移在3.071~3.145質子歸屬為1號位的氫。圖中沒有出現分子中的羥基質子峰,這可能是由于活潑氫和氘代試劑中的氘交換,使羥基的峰變寬甚至消失。綜合分析可知,該化合物符合uV—M2的分子結構。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