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流程系德國特呂茨勒紡化纖流程。廣東湛江棉紡廠用以生產莫代爾純紡19.7tex紗。此模式流程短,為一抓一混,棉箱+梳棉機,由于無結雜故無開清設備,僅在抓棉機上輕開。
從以上三種模式看,采用第一種模式的最多,約占73%,多利用現有設備進行生產或試制,也可達到生產要求,但流程長,開松過多,粘纏多,從理論上講和纖維素纖維結雜少的特點不符。短流程模式也屬于紡化纖流程,占25%。比第一種模式有改進,即減少一道開松,并增加多倉提高混合效果,但某些纖維的粘卷現象仍不能克服。第三種模式采用短流程清梳聯,為一抓一混,無開清設備,僅在抓棉機上輕開,適合再生纖維素纖維的特點,輕打、少打、少翻滾,因而產品短絨率低。本流程還有一個最大優點就是取消成卷,因而無粘卷現象,有條件的企業應盡量采用第三種模式。
需要探討的問題
由于再生纖維素纖維既不同于棉又不同于合纖,因此在紡織過程中只能借用紡棉的設備器材和合成纖維的工藝流程,雖然也能紡好紗,但有一些共性的難點很難解決好,如棉卷粘層,梳棉成條困難、堵斜管,并條纏羅拉等。再如小批量、多組分品種的混棉等,因此需要探討以下問題。
設備問題再生纖維素纖維用紡棉開清棉成卷工藝,最常見的難點為粘卷,而解決粘卷的最佳方案為清梳聯,但目前清梳聯產量較高,因此對小批量不合適。為此,建議紡機企業開發一種批量較小的迷你型再生纖維素纖維用清梳聯。
再生纖維素纖維以混紡為多數,為混比準確和不同原料不同處理的原因,目前多數采用并條并合,并條不能少于三道。所以管理復雜,熟條過熟,同時有些老廠改造增加并條機也有困難。為此建議紡機廠開發能做到不同原料不同工藝處理的開清棉機,并稱重喂入,保證混比。另外也需要研發占地小、產量高的并條機。
器材問題主要為針布問題現在紡再生纖維素纖維梳棉用針布,也是借用化纖針布或棉、化纖兩用針布。針對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分梳特性,以柔性分梳為主,選擇矮的分梳元件,高密度、超薄工作面的針布,清花采用“棱”形三維主體分梳針齒,棱面陶瓷化處理保持長期的光滑、鋒利和剛性,刺輥、錫林、道夫等主要分梳元件也可陶瓷化處理。在加工大豆蛋白纖維時,采用特種規格的分梳針布和合理配套的刺條工作角度,有利于解決纖維飄浮,棉網下墜,成條困難的現象。所以研發適合加工再生纖維素纖維的針布很有必要。
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在紡制莫代爾纖維紗時對梳理元件的選用進行了試驗。在生產0.9D×38mm細旦莫代爾纖維紗時,首先從化纖角度選用針布,錫林用AC2515×1560細旦化纖針布,比常規SAC2810×1667針布齒高、基厚,齒深、工作角都減小而齒類密度增加,從而提高了錫林抓取握持纖維能力,提高梳理度,又防止纖維沉入齒隙,加強了轉移,防止細旦纖維纏繞錫林。道夫采用常規化纖針布AD4030×1890,蓋板用MCZH26,增加齒密度增加分梳效果。
后又按棉型纖維來選擇針布,錫林選用AC2525×1560,比SAC2810×1667工作角減少15°,提高錫林抓取和握持能力,增加橫向密度加齒尖密度95齒/(25.4mm)2,以提高梳理度,改善纖維平直度、分離度,改善棉網清晰度,蓋板選用MCH36,針齒密度增加了80~100齒/(24.4mm)2,提高了梳理度,道夫與針布不變。為防止針布工作角減小纏錫林,速度由原來300m/min提高到330m/min以上。為減少蓋板花,將前上罩板盡量上抬,上口與錫林隔距由1.09mm收到0.78mm。通過試紡觀察,棉網清晰度提高,并且棉結、條干水平沒有下降。從棉纖維角度選用針布,增強了錫林抓取和握持纖維能力,加強了分梳能力,提高梳理度,提高了纖維伸直度、分離度,細紗質量也好于化纖針布紡的紗,但蓋板花明顯增多。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