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彩色棉花是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的新型高科技紡織原料,因其在棉花吐絮時便具有了天然色澤,因此服裝在生產過程中不需經過染色加工,故稱之為“綠色環保服裝”。目前,一般白棉針織品的染色加工通常需要對坯布進行前處理,即利用強堿、強氧化劑及其它化學助劑來改善織物表面風格,去除棉結雜質,提高毛細管效應,以提高織物的上染率及吸濕性能。而天然彩棉織物因其自身特點不能用以上化學方法,只能用汽蒸或其它物理機械整理加工工藝方法來穩定其實物質量,但這些方法只能部分地改善實物質量,難以完全達到目的。特別是彩棉織物不用傳統白棉的煮練和漂白工藝處理,織物纖維中的果膠質、脂臘質等非纖維素成份不能有效去除,會嚴重影響織物的毛細效應,從而影響織物的吸濕性能。在外在質量上,如棉結雜質、毛羽仍處于織物的表面,手感較硬、布面粗造、紋路不清,從而影響了天然彩色棉最終產品的外觀風格,降低了產品檔次。為使天然彩色棉織品既保持“綠色環保服裝”之美譽,又不失為細致高雅之品,新疆紡織科學技術研究院就天然彩色棉織物生物后整理加工工藝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通過試驗研究,成功地將環保型生物整理加工工藝技術應用到彩棉針織物后整理加工上,不僅全面改善和提高了最終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觀效果,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價值,也為生產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1. 試驗原理
紡織物的生物整理技術是將生物酶應用于紡織的高新紡織整理工藝。長期以來,纖維素酶的應用相對成熟,主要用于傳統白棉織物的光潔整理或用于麻類織物的后整理以消除因麻纖維的剛性對人體所產生的刺癢感。其原理是借助于具有生物活性的纖維素酶的生物降解作用,使纖維素分子的β-1,4葡萄糖甙鍵在短時間內水解成可溶性的低聚短鏈寡糖和葡萄糖。由于生物酶分子體積較大,不易滲透到纖維內部,所以水解反應只會限制在纖維表面進行。正是纖維素酶的這一特殊作用削弱了纖維表面的小茸毛與主體纖維之間的結合力,再經過處理過程中的機械磨擦作用,這些小茸毛便從纖維表面脫落下來,從而使織物表面結構更加清晰,手感更加柔軟,服用性能明顯改善,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起毛起球,由于這種生物整理是對纖維進行的表面改性,織物性能的改善將是永久性的。同樣,纖維素酶用于天然彩色棉織物的后整理也會獲得類似的處理效果。但是,白棉織物的纖維素酶光潔整理工藝中要輔以煮練和漂白工藝,用以去除織物纖維中的非纖維成份和表面的棉結等機械性雜質,為下步纖維素酶整理提供充分有利的環境條件。對于天然彩色棉織物而言,因其自身具有天然色澤,在后整理工藝中不需要染色,也不能煮漂,為確保天然彩棉織物在后加工過程中的“零污染”性,更不能像傳統白棉織物那樣可進行其它化學加工整理。雖然用纖維素酶整理能很好去除織物表面的毛羽及棉結雜質,但由于酶的專一性,僅用纖維酶處理尚不能有效地去除棉纖維表面的其它雜質,如果膠質等,從而影響織物的毛細效應,最終影響織物的服用性能。科研人員根據果膠酶能有效分解織物纖維中的果膠分子的原理,將果膠酶整理技術用于纖維素酶光潔整理的前處理工序,試驗獲得了預期效果。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