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三個變量是確定最佳應用工藝條件所要討論的三個重要因素。配置漂液時,依次加入雙氧水穩定劑、氫氧化鈉、耐堿滲透劑和活化劑,攪拌均勻,最后加入雙氧水,制成工作液備用[2]。
1.3應用性能測試
1.3.1雙氧水分解率的測定
準確配置c=0.05mol/L高錳酸鉀標準溶液500mL,待用。
同時配置好c=3mol/L的硫酸溶液待用。
配500mL工作液(不加入活化劑和雙氧水),分別量取80mL配好的漂液置于編號為1#、2#、3#、4#、5#、6#的小燒杯中,往六個小燒杯中依次放入活化劑0g、0.24g、0.48g、0.72g、0.96g和1.2g,使其溶解后分別加入3.7mL30%的雙氧水,攪拌均勻后,立即開始測定雙氧水分解率:
在與小燒杯對應編號的6個100mL錐形瓶中,分別加入c=3mol/L硫酸溶液10mL,搖勻,然后依次用移液管在各個小燒杯中移取2mL漂液置于對應編號的錐形瓶中,再用c=0.05mol/L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當溶液呈現微紅色且30s不消失即為終點。記錄耗用的高錳酸鉀溶液體積V,平行滴定2次,取平均值。第一次測得的消耗的高錳酸鉀溶液體積為V,每隔4h測一次,之后測得的消耗的高錳酸鉀溶液體積為Vx,計算雙氧水分解率:
雙氧水分解率=100%(V-Vx)/V
1.3.2白度的測定
用WSB-Ⅱd/o全自動型白度儀進行織物的白度測量,將織物折成4層(織物表面紋路方向盡可能一致,保持織物平整),測量一塊織物的4個不同地方,取它們的平均值[3]。
2.1雙氧水分解率的測試
通過雙氧水分解率的測定數據,可以大概判斷出漂液中雙氧水的含量隨時間變化情況,進而推測漂白過程中雙氧水含量的大致變化,有助于漂白效果的分析。
2.1.1新活化劑用量對雙氧水分解率的影響
堆置溫度冬季室溫(約18℃左右)、NaOH用量15g/L、雙氧水用量(100%)15g/L、雙氧水穩定劑18g/L、耐堿滲透劑5g/L,各個漂液的配制方法如上,各個漂液放置不同時間時雙氧水分解率的測試
數據如圖2-1所示:
圖2-1各個漂液放置不同時間時雙氧水分解率
由圖2-1中各個漂液放置不同時間時雙氧水分解率的測試數據可知:
(1)從整體上看,各個漂液中雙氧水的分解率都是隨放置時間的增長而升高的,即雙氧水的含量是隨時間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的。
(2)根據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新活化劑加入量為0g時,雙氧水分解率明顯高于其它漂液中雙氧水的分解率,而加入新活化劑的其它漂液中雙氧水分解率相差不大??赡苡袃煞N原因:新活化劑中含有的環狀結構及羧基官能團能絡合或吸附少量金屬離子,降低一些重金屬離子對雙氧水的催化分解作用[4]-[7],使漂液中雙氧水的分解率降低,這將有利于漂白過程中雙氧水的有效分解;新活化劑加入后與部分雙氧水作用形成了過氧酸,有機過氧酸所產生的活性氧如果不與纖維接觸是不會被消耗的[8]-[10],過氧酸的氧化性雖然比雙氧水更強,但還是能被高錳酸鉀氧化,因此在用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時,同樣會消耗部分高錳酸鉀標準溶液,進而在數據上表現為雙氧水分解率的降低。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