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產化技術的成熟應用,民營資本的進入,“十五”期間建成的1462萬噸聚酯產能中,75%使用了國產化技術,在25%的進口技術中仍有60%~70%使用國產化裝備。市場的開放,各種成分的競爭主體參與給化纖工業發展帶來了強大活力。
持續實施的差別化化學纖維行業,推動了化纖機械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了產品的結構調整,特別是聚酯、滌綸、粘膠、氨綸、錦綸簾子布等國產化成套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有力推動了化纖工業的快速發展。隨著國產化技術的成熟應用,民營資本的進入,“十五”期間建成的1462萬噸聚酯產能中,75%使用了國產化技術,在25%的進口技術中仍有60%~70%使用國產化裝備。市場的開放,各種成分的競爭主體參與給化纖工業發展帶來強大活力。
下游需求對設備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化纖機械技術創新的重點應放在多功能、差別化纖維的產業化和應用方面,如粘膠、高濕模量、阻燃、甲殼素、細旦、異型、導電、抗輻射等纖維和高新技術纖維,生物質纖維材料等的產業化及其應用,以及清潔生產和資源再利用方面。
目前全球紡織用聚酯纖維量約1800萬噸,年增長7.5%,2010年聚酯需求將達3500萬噸,預計2010年聚酯纖維將從目前的人均消耗1.6kg上升至1.8 kg水平,成為全球第一大紡織用料。聚酯纖維將保持高速發展態勢,聚酯紡織用長絲增長不會太快,主要是因為聚酯短絲更適應各種功能性纖維的開發生產。聚酯短纖條線生產能力已從7.5萬噸增長到10萬噸,短纖連續牽一步法噴絲板達7萬孔,集束旦數達500萬~600萬旦,生產短線的緊湊裝置改用了環形噴絲板,產能增加,成本降低,提高了競爭力。
目前化纖創新重點是關注提高纖維差別化比重,提升附加值。因一般化纖產品產量過剩,功能性和差別化纖維相對化纖設備的研發提出了較高的技術要求。急需采用先進適用技術來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產控制水平,短纖要與棉紡對接,解決除臭、除濕等關鍵技術,使化纖差別化率由去年的48%提高到50%,以實現聚酯、滌綸、粘膠、錦綸、腈綸等產品的柔性化、多樣化及高效生產,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來滿足市場需求。
聚酯行業的規模效能化和短程化實現產業化推廣、節能降耗、直紡在線添加技術、乙醛回收等綜合利用技術均實現了產業化應用。低溫短流程三釜連續聚酯裝置,生產出陽離子聚酯,實現了直接紡FDY和POY,產品質量優于切片紡且更加節能降耗。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