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標準中,在同一塊試樣上根據(jù)紡織產(chǎn)品的護理標簽進行40次洗滌后,進行100AFU的光照,再進行氯池水洗滌測試,最后結(jié)合織物的最終用途選擇洗滌或氯池水洗滌測試,整個過程模擬了相當于2年時間的服用情況。此標準最大的問題是測試時間長,在講究快效的生產(chǎn)模式下,很可能會影響生產(chǎn)周期。而抗紫外線測試協(xié)會制定的UV801標準中,對服裝織物則取多塊平行試樣根據(jù)護理標簽,對其中一塊試樣進行3或4次的磨損,對另一塊進行3或4次的洗滌測試;對遮陽織物進行2次的風蝕測試。這個標準測試存在的缺陷是對服裝織物只進行了磨損或洗滌的單個因素處理,沒有把兩種影響因素綜合考慮;且日曬是服裝服用過程中受損的重要因素,此標準也并未考慮。
1.3 檢測狀態(tài)
各國評價紡織品抗紫外性能的標準中,另一個明顯的不同是測試防護系數(shù)和透射率時的織物狀態(tài)。在EN13758-1標準中特別指出:拉伸以及濕態(tài)狀態(tài)下會降低紡織品防紫外性能。
表2各國測試UPF及T(UVA)值的試樣狀態(tài)
標準
國際抗紫外線測試協(xié)會
美國
中國
澳洲/新西蘭
英國
測試時織物狀態(tài)
未處理及處理后干態(tài)拉伸
處理后干態(tài)
未處理干態(tài)
未處理干態(tài)
未處理干態(tài)
未處理及處理后濕態(tài)拉伸
處理后濕態(tài)
1.4評價防紫外線性能的參數(shù)
各國均采用防護系數(shù)UPF值和透射率T(UVA)AV作為表征紡織產(chǎn)品防紫外線性能的基本參數(shù)。UPF值是指皮膚無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與皮膚有織物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的比值,UPF數(shù)值越大,紫外防護效果越好。紫外線的三個波段中以UVA被大氣層吸收最少,大部分達到地面;UVB由于大氣層的吸收,只有極少量到達地面;而UVC被大氣層完全吸收,不會達到地面。因此UVA的透射率––T(UVA)AV是主要考察參數(shù)。
1.5測試方法
澳洲/新西蘭的AS/NZS 4399-1996、美國的AATCC 183-2004、英國的BS EN 13758-1:2002和我國的GB/T18830-2009,在測試UPF值和T(UVA)AV的檢測方法均采用通行的分光光度法,原理是用分光光度計紫外輻射源輻射出紫外線輻射能量,利用積分球把透過試樣的各個方向上的輻射通量收集起來,通過探測器將信號輸入計算機后處理并計算得出結(jié)果。
2建立我國防紫外線性能測試預處理的構(gòu)想
2.1目的和意義
歐美市場上涉及到防紫外的紡織產(chǎn)品都要求做防紫外性能的測試,而美國和UV801都要求有預處理過程且結(jié)果取各種狀態(tài)下測得的最低值。國內(nèi)外標準的不一致對于既有出口又有內(nèi)銷的企業(yè)來說,必須對產(chǎn)品做多次測試,耗時耗力。要想應對這樣的技術(shù)壁壘,就有必要建立我國的防紫外線性能測試的預處理方法。
相關(guān)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