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只能當柴燒、爛在田頭地邊甚至影響村環境衛生的桑枝條,如今用來培育桑枝食用菌,成了四川珙縣底洞鎮蠶農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走進底洞鎮芭蕉村、楠橋村,室外蠶棚原來擺放蠶架的地方,已被一排排整齊的食用菌袋所代替,空氣中彌漫著桑枝食用菌特有的清香。“到目前為止,我已裝了5000袋,計劃在來年養蠶前做2萬袋以上,每袋成本大約3元左右,平均產值可以達到10多元。數量多了,就賣到餐館或批發到菜市場,只要技術過硬,做食用菌收入比養蠶還要多些”。底洞鎮芭蕉村蠶農何保田高興的說。
底洞鎮具有悠久的養蠶歷史,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把蠶桑作為農村經濟的主打產業來抓,蠶業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全鎮已建成“一步成園”桑園14500畝,實現產繭11000多擔,是珙縣第二大蠶業鎮。“全鎮每年生產的桑枝條上萬噸,原來農民主要做燃料,隨著農村沼氣池的推廣,桑枝條就成了一種廢棄物,堆在房前屋后或田間地頭任其腐爛,既污染環境,還為一些桑樹病蟲害越冬創造了有利條件。用桑枝條生產食用菌,不但提高了室外蠶棚的利用率,還實現了廢棄物的有效利用,給蠶農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今年計劃全鎮生產桑枝食用菌10萬袋,預計產值100萬元以上。發展桑枝食用菌具有投入小、產出高、見效快、風險小、無污染、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等優勢,符合‘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底洞鎮分管領導給筆者介紹。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