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耐汗漬色牢度
參照GB/T3922—1995《紡織品耐汗漬色牢度試驗方法》測定,用灰色樣卡評定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織物的沾色。
(3)耐水洗色牢度
參照GB/T3921.3—1997《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洗色牢度:試驗3》標準測定,用灰色樣卡評定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織物的沾色。
2 結果與討論
2.1 染色方法對染色效果的影響
采用不同的媒染方法染色,織物的色相、色光和色牢度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見表1和表2)。
表1 不同染色方法對染色效果的影響
.png)
從表1可知,四種染色方法中,預媒染色和后媒染色織物的上染率較高,L*值較大,得色較深;直接染色法次之;同媒染色法的上染率最低,L*值最高,得色最淺。無論采用哪種染色方法,所測得的a*值均為負值,b*值均為正值。四種染色方法中,預媒染色織物所帶的綠光和黃光最重。其純度(C*值)大小順序為:預媒(后媒(直接(同媒。因此,采用預媒法染色可獲得較好的顏色鮮艷度。
表2 不同染色方法對染色牢度的影響
.png)
由表2可知,直接染色織物的色牢度僅為2級左右。使用媒染劑后,染色織物的耐洗牢度、耐汗漬牢度和干濕摩擦牢度都有一定的提高。這是因為媒染劑可以與染料和纖維的某些基團產生配位反應,從而提高染色牢度。預媒法和后媒法染色織物的色牢度比同媒法高。前兩者的耐皂洗色牢度、耐汗漬色牢度、耐干濕摩擦色牢度均能達到3級以上,而同媒法染色織物僅為2~3級。
綜合考慮染色織物的顏色深度、鮮艷性、染色牢度及易調整色光等因素,本試驗采用預媒法對牛奶蛋白纖維織物進行染色。
2.2 染色工藝的單因素試驗
為了優化染色工藝條件,分別選取媒染劑用量、媒染時間、媒染溫度、染色時間和染色溫度進行單因素試驗。
2.2.1 媒染劑用量
選用明礬為媒染劑,按1.2.1節工藝對牛奶蛋白纖維針織物進行染色,媒染劑用量分別為1%,3%,5%,7%,10%(owf)。織物的表觀得色量隨媒染劑(明礬)用量的變化如圖1所示。
.png)
圖1 媒染劑用量與織物得色量K/S值的關系
從圖1可知,織物的得色量隨著媒染劑用量的增加先緩慢提高,之后降低。明礬用量為5%(owf)時,織物的得色量達到最高。
預媒染色時,隨著媒染劑用量的增加,與織物結合的媒染劑也增加,上染到織物上的染料量也隨之增加,因此,織物的K/S值變大。繼續增加媒染劑的用量,與牛奶蛋白纖維結合的媒染劑逐漸達到飽和,吸附與解吸接近動態平衡,上染到織物上的染料量也趨于飽和,故染色織物K/S值的變化趨于平緩[4]。當媒染劑用量過高時,K/S值下降明顯,這可能是大量媒染劑與染料結合,削弱了染料與織物的親和力,使染料上染量降低。因此初步控制媒染劑(明礬)用量為5%(owf)。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