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合成方法
將250 mL四口燒瓶置于冷水浴中,加入60 g丙烯酸、1g N,N 一亞甲基雙丙烯酰胺和0.1 g十二硫醇,緩慢滴加5O g氨水至溶液pH值為6.5左右;再加人50 g 煤油、0.5 g引發劑和一定量的Span-80與丙烯酸十八酯,高速乳化45 min;升溫至65℃,在氮氣保護下反應2 h;最后,加入Tween一80反相乳化45 min,出料即得到 增稠劑。
1.4性能測試
1.4.I紅外光譜(FTm)
采用FT.IR740型紅外光譜儀分析。
1.4.2黏度
用SNB一2數字式黏度計測定增稠劑為1%的原糊黏度,記為η水。
1.4.3黏度保留率和耐鹽性
配制W(N%SO )為0.05%的溶液,取此溶液和增稠劑配成W(增稠劑)為1%的原糊,測其黏度,記為η鹽,按式(1)計算黏度保留率。
µ=η鹽/η水×100% (1)
µ越大,表明增稠劑的耐鹽性越好。配制W(NaC1)為0.1%的溶液,向增稠劑白漿中滴加上述溶液(每次加1 g),攪拌均勻測其黏度,繪制白漿黏度隨溶液加入量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增稠劑的耐鹽能力。
1.4.4 流變性
增稠劑的流變性用印花黏度指數PVI值來表示,PVI值越小流變性越好,在印花時不會堵塞網眼。按式(2)計算PVI值:
PVI=η60/η6 (2)
式中:η60——在60 r/min轉速下的黏度,mPa·s
η6-------在6 r/min轉速下的黏度,mPa·S
1.4.5抱水性
將寬1 cm、長10 cm的濾紙浸入1%的原糊中,在
15 rain內記錄水分上升高度。爬升高度越低,抱水性
越好。
1.4.6成糊時間
由增稠劑和去離子水配成W(增稠劑)為l%的原糊,用FM200型高剪切分散乳化機在相同溫度(室溫)和相同轉速(11 000 r/min)下攪拌,測定從其混合到形成均勻白漿所用的時間,時間越短說明增稠劑成糊速度越快。
1.4.7合固量
在稱量瓶中稱取1.0一1.5 g試樣,于105—110 ºC 恒溫干燥箱中烘至恒重,按式(3)計算其有效含固量:有效含固量=m干燥后/m干燥前×100% (3)
1.4.8得色量、滲透率和色澤不勻度
分別用活性紅RES、活性黃3RS和活性翠藍RES在平紋棉織物上印花,用UltraScan XE型分光測色儀 測定織物花紋處的K/S值。由正反面的K/S值按式
(4)計算滲透率。該值越接近l,滲透性越好。
.png)
1.4.9脫糊率
印花織物在含皂片2 g/L、Na2CO32 g/L的溶液中以95℃皂洗20 min,浴比1:50,再經熱水洗、冷水洗,烘干。分別稱得印花前織物質量m0,印花后未皂洗織物質量m1 ,皂洗后織物質量m2;按式(6)計算脫糊率: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