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實驗過程
2.2.1 熱轉移印花工藝實驗
熱轉移印花工藝實驗主要有以下步驟:
選擇遇熱能夠轉移的助色劑(A、B、C、D) ,將它和含有分散染料的色墨按照一定的質量百分比混合后,用玻璃棒攪拌均勻。
將混合后的物質用刮刀均勻刮涂到熱轉移印花紙上,編號,晾干。
將剪好的布樣編號,并與編好號的熱轉移印花紙正面相貼,在熱轉移印花機上壓燙(紙在布的上方) ,進行熱轉移印花,合適的工藝條件是為,溫度220 ℃,時間20s。
熱轉移印花布樣在4‰的標準皂液中皂洗30min,皂洗液溫度40~42 ℃。皂洗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布樣,晾干。
印花布樣效果的評定
皂洗牢度:熱轉移印花布樣在40~42 ℃的恒溫條件下,用4‰的皂液皂洗30min,取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干燥。根據GB250- 1995(ISO105PA02- 1993)標準測試皂洗牢度。清晰度:通過目測熱轉移印花布樣的顏色邊線的擴散情況來評定其清晰度(1—差,1.5—中,2—較好,2.5—好,3—優) 。
3 結果與討論
3.1 助色劑結構和濃度對助色作用的影響為了驗證同步法構思的可行性,首先將5種助色劑單獨應用,觀察其助色作用。實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看出,在56藍色墨中加入助色劑對色牢度都有作用,但對清晰度既有正效應也有負效應。表中數據顯示有實際應用意義的是:2%的1,6—己二醇;2%的聚乙二醇PEG- 600;6%的尿素;8%的膨化劑。它們的色牢度和清晰度都達到了良好水平,但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因清晰度變差,不宜應用。
.jpg)
3.2 助色劑的聚集對助色作用的影響
以上實驗結果表明,在端基上帶有—OH或—COOH的鏈狀物質有助于增加分散染料與羊毛纖維之間的結合力。而—OH和—COOH之間能夠產生分子間作用,形成一種聚集體。為了驗證這種聚集對助色作用的影響,進行了正交試驗。根據表1的結果,選用助色劑A、B、C、D進行正交試驗,采用4水平4因子(即L16(44))正交表。試驗方案及結果分析見表2。
根據表2中的ΔB和ΔC判斷,各因素對助色效果的影響大小次序分別為:色牢度:1,6—己二醇>膨化劑>聚乙二醇PEG>尿素;清晰度:1,6—己二醇>聚乙二醇PEG>尿素>膨化劑。
根據表2數據,并兼顧色牢度和清楚度,以色牢度為主,分析出最優的助色劑聚集體配方為:1,6—己二醇2%,聚乙二醇2%,尿素2%,膨化劑2%。按最優配方配制助色劑聚集體,并將其與色墨混合制成印漿,再制成熱轉移印花紙。用此熱轉移印花紙印制的毛織物,色牢度達4級,清晰度為3級。這與表2中14號實驗結果一致。
.png)
3.3 熱轉移印花布樣的后處理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