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中DA、DB分別為A處、B處萃取液的吸光度;WA、WB分別為稱A處、B處織物的重量(g)。
b.泳移性試驗軋染液組成:染料20g/L、防泳移劑2g/L(或視情況而定,其它添加劑視染料及染色工藝而定)。織物準備:經前處理織物兩塊,縫制。試驗步驟:將縫制好的織物在軋染液中充分浸漬,在小軋車上壓軋,再重復一次(二浸二軋),控制軋液率為60%左右,然后立即將試樣平整地置于針板框上固定,在預先升溫至100℃的熱熔機(或烘箱)中用熱風干燥7分鐘,干燥后,將布上縫線拆開,然后按染料固著條件固著,最后進行皂洗(或還原清洗)、水洗、干燥。結果評定目測法:以變褪色灰色樣卡評定重疊部分內面和無重疊部分的色差級數,以此作為泳移性級數。4級以上:泳移性較小,防泳移性能好;3-4級:泳移性中等,防泳移性一般;3級以下:泳移性較大,防泳移性差。
反射值的測定:分別用分光測色儀測定縫合部分的內面和外面的反射值,取最大吸收波長處(指反射值最小處的波長)的R值,換算成K/S值,按下式計算泳移指數:
說明織物烘干是個關鍵,因此織物烘干時要求烘干設備中織物上下的溫度一致,否則織物縫合部分上下兩塊可能產生差異。織物軋液率對染料的泳移有影響。在軋液率大時軋液率較難控制,幾次難以一致,影響因素難以消除,因此這里選用軋液率為60%,這時軋輥壓力的微小變化對軋液率影響不大。如果有些織物難以達到,也可適當增大。在目測判定方法中,并不要求對染料進行固著處理(焙烘或汽蒸),而對于分散、還原等不溶性染料,不經固著處理,染料非單分子固著,對儀器(如分光測色儀、色差計等)測定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最好進行固著處理步驟。
光測色儀測定織物的反射率(R),再由最大吸收波長的反射值計算色深值K/S,計算色深度提高率。
式中:(K/S)1為添加增深劑的染色織物色深值;(K/S)2為未添加增深劑的染色織物色深值。
防泳移性能的測試方法2(折疊法)
1.試樣
2.過程
浸軋染液(室溫)――折疊縫合――烘干――焙烘(固色)――折線評定(變色樣卡GB250(洗前)――水洗烘干評定(洗后)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