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杯紡紡制竹節紗在理論上有多種方法,但實際上最成熟的已實現工業化應用的是瑞士Amsler—Iro公司GOE裝置所采用的給棉伺服變速方法,即采用微機控制瞬間超喂給棉產生竹節。上海新型紡紗技術開發中心與上海新源科技公司聯合研制開發成功的CNRS一1型轉杯竹節紗裝置也采用這種方式。在研制過程中發現,竹節和基紗的長度與設置值相差甚遠,竹節的粗度有時也會隨長度的不同設置而有所差異。這一現象曾使我們懷疑是裝置的哪一部分出了問題,但經研究發現是轉杯竹節紗的竹節長度和粗度變化規律所致,以下就此作一淺述。
1轉杯竹節紗成紗過程分析
紡制竹節紗時,由于轉杯轉速沒有變化,轉杯凝聚槽內鋪設的纖維層數不變,細紗截面內纖維數的增加是靠給棉伺服電機的增速,以加大給棉量增加每層纖維束內的纖維量來實現的。給棉伺服瞬間加速后,雖使給棉輸出達到紡制竹節所需的纖維量,但由于輸入的新增量纖維束還是要逐層疊加鋪設,并在轉杯全周長內排列分布,故紗線的增粗是在轉杯全周長范圍內同時發生。由于紡紗是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在新增量纖維輸入使細紗增粗的同時,成紗亦在不斷地引出,故在從基紗一竹節轉換的初始階段,被剝離纖維層內累積的增量纖維十分有限,紗截面內纖維數量增加不多,竹節效果不明顯。隨著紡紗過程的延續,隨后不斷被剝離的纖維層內累積的增量纖維數逐漸增多,竹節也逐漸變粗,直至基紗一竹節轉換過程的結束,才連續紡出所設置粗度的竹節。由于轉杯內原紡基紗時滯留的相對低量纖維
層的存在,故要實現從基紗一竹節全部纖維量堆積的轉換,必須待它們全部被剝離后才能完成,即經過一個轉杯周長周期才能實現從基紗一竹節的徹底轉換。同理,從竹節一基紗的轉換過程正好相反。無論是基紗一竹節還是竹節一基紗的轉換,都是一個平緩的漸變過程,轉杯紡所獲得的竹節呈兩頭細、中間粗、粗細平緩變化的長竹節。
表1為計算說明基紗一竹節轉換階段成紗增粗的漸變情況。
.png)
2基紗與竹節相互轉換階段成紗粗度變化規律
以上是從轉杯紡成紗原理分析了成紗的粗度變化情況,下面進一步深入探討這種變化規律。
2.1不考慮伺服電機升降速過程,轉換階段竹節粗度變化規律
不考慮伺服電機升降速過程,即認為伺服電機瞬間完成高低速給棉速度切換,且不考慮任何機械間隙停頓和滯后等因素。同時假設棉條經分梳輥充分分梳,完全及時剝離轉移,以單纖維束進入轉杯均勻鋪設;轉杯凝聚槽內纖維層呈直角楔形堆積分布,且楔形幾何形態與纖維堆積量成正比,即與成紗線密度(號數)成正比。
圖1為基紗一竹節轉換過程中纖維層楔形變化情況。△OANBN為基紗一竹節開始時纖維層楔形狀態,△OiAsiBi和△OsAsBs分別為任意時刻和基紗一竹節轉換結束時,轉杯凝聚槽內纖維層楔形形態。
.png)
由圖形幾何關系不難得出任意引紗長度xli時的竹節粗度Hsli為:
.png)
即在基紗一竹節漸變過程中,竹節粗度是原基紗粗度與增量粗度之和。增量粗度△Hsli隨著引紗長度Xli的增加而增大,當Xli=πDr,即一個轉杯周長時,竹節粗度Hsli達最大值Hs,即基紗一竹節轉換結束,進入竹節粗度值紡紗。而增量粗度△Hsli正比于(Hs—HN),表明竹節與基紗的倍數越大,增量粗度增加越快。
同理,從圖2竹節一基紗轉換階段凝聚槽內纖維層楔形變化,
也不難得出任意引紗長度x2i時成紗粗度Hs2i為:
.png)
式中:△Hs2i——竹節→基紗任意時刻減量粗度號數(tex);
x2i——竹節一基紗任意時刻引紗長度(mm)。
.png)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