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xs+πDr (28)
XN=XN-πDr (29)
在這種設置情況下,竹節最大粗度與設置值相同,即均為Hs。
3.2竹節設置長度小于轉杯周長(xs<πDr),基紗設置長度大于等于轉杯周長(xN≥πDr)
.png)
由圖6可知,竹節長度和基紗長度同第1種情況,即:
Xs=xs+πDr
XN=XN-πDr
但是實際最大竹節粗度Hs′小于設置值Hs,其值為:
![]()
之所以最大竹節粗度小于設置值,是因為竹節設置長度小于基紗一竹節轉換最短長度(一個轉杯周長長度)。當竹節增粗尚未達設置值時,伺服即轉為紡基紗低速給棉,于是竹節由增粗轉為變細,從而無法達到設置值。但基紗粗度因其長度設置滿足轉換長度條件,故能得以保證。這種長度
設置組合,紡出的竹節粗細長度為不對稱形,竹節設置長度越短這種不對稱性越大。如果竹節長度設置盡量短(xs→零),而竹節粗度設置得足夠大(能產生明顯竹節)的話,在理論上可獲得的最短竹節長度為一個轉杯周長長度。但是由于伺服升速特性和伺服傳動系統承受極短暫高速變速慣性沖擊能力的限制以及伺服降速延遲長度的影響。實際轉杯紡所獲得的最短竹節長度要大于轉杯周長。
運用公式(30)也可反過來求得為獲得較短竹節長度,采用小于轉杯周長竹節長度設置時的竹節粗度計算公式:
![]()
式中:Hso——小于轉杯周長短竹節長度設置時,竹節粗度設計號數(tex)。
Hs′——實際所需竹節粗度號數(tex)。
此式對于BD200系列紡紗器采用大中轉杯紡制粗度不大的較短竹節有實際意義。
3.3竹節設置長度大于等于轉杯周長(xs≥πDr),基紗設置長度小于轉杯周長(xN<πDr)
.png)
圖7顯示了連續兩只竹節長度與粗度變化關系。由于第一只竹節基紗長度小于竹節一基紗轉換長度,致使第一只竹節還來不及恢復到紡基紗狀態,伺服又開始轉為紡第二只竹節,故呈現雙竹節狀。其長度和粗度有如下關系式:
.gif)
由于轉杯紗竹節很長,這種雙竹節將使竹節更長。
4結論
(1)由于伺服電機升降速過程的存在,使竹節與基紗的轉換過程有所延長。實際竹節長度為竹節設置長度、轉杯周長和伺服降速延遲長度之和;實際竹節粗度與竹節設置長度有關。
(2)采用小于轉杯周長(實際應為基紗→竹節的轉換長度)竹節長度設置時,能獲得相對較短的竹節,但實際紡紗粗度小于設置值。小于轉杯周長長度越長,竹節粗度與設置值差異越大。
(3)不同的竹節長度和基紗長度設置組合,會產生不同粗度和形態的竹節。
<<上一頁[1][2][3][4]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