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遠紅外紡織品”
遠紅外紡織品可在很寬的波長范圍內吸收環境或人體發射出的電磁波,并輻射出波長范圍在2.5-30μm的遠紅外線。這是由于紡織品上添加的具有遠紅外輻射功能的添加劑在吸收了外界的電磁輻射能量后,其分子的能態從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爾后又從不穩態的高能級回復到較低的穩態能級而輻射出遠紅外線。
由于遠紅外紡織品所輻射出的電磁波中,4μm-14μm波長范圍內的遠紅外線與人體細胞中水分子的振動頻率相同,當人體表面受到輻射時,會引起細胞的分子共振,產生熱效應,并激活人體表面細胞,促進人體皮下組織血液的微循環,達到保暖、保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用于遠紅外紡織品制備的添加劑一般都是在常溫下具有遠紅外輻射功能的陶瓷微粉,粒徑通常在0.5μm以下。這類陶瓷粉一般都是金屬氧化物或金屬碳化物,如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鎂、二氧化鈦等。
遠紅外紡織品的功能
遠紅外紡織品的保暖功能源于它在吸收外界電磁波輻射的能量后能放射出遠紅外線,以及反射人體散發出的遠紅外線。因此,用遠紅外紡織品制成服裝后可以阻止人體熱量向外部散發,起到高效保溫作用。
而遠紅外纖維促進微循環的作用則是基于其吸收以可見光為主的外界電磁輻射后,發出的遠紅外線及反射人體發出的遠紅外線作用于人體表面細胞,因振動頻率相同而增強分子的熱運動、促進皮下組織的微循環和新陳代謝。很顯然,要達到這些目標,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吸收外界的能量,二是要能與皮膚直接接觸。由于遠紅外線穿透普通紡織品的能力有限,只有應用于內衣才能起到促進微循環的作用,但這樣一來,其吸收外界能量的途徑就受到了限制,而更多的是反射人體本身散發出的遠紅外線,能量十分有限。
現有評價方法
評價遠紅外紡織品的遠紅外輻射功能有兩個思路:一是直接的方法,即測量樣品在接受外界能量后發射遠紅外光的能力;二是間接的方法,即測量物體受樣品遠紅外輻射后的溫升情況,但后者的前提是樣品和受輻射物體之間必須可實現能量的轉換。相對而言,中國在遠紅外紡織品的技術要求、功能評價方法標準化和市場規范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
1 FZ/T 64010-2000《遠紅外紡織品》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是通過測定樣品在接受外界能量時其輻射遠紅外光的法向發射率。原國家紡織工業局于2000 年發布過一個紡織行業標準FZ/T 64010-2000《遠紅外紡織品》。該標準不僅對遠紅外紡織品進行了定義,而且還提出了對遠紅外紡織品的考核指標,并給出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該標準以法向發射率作為遠紅外紡織品輻射遠紅外光功能的評價目標,規定遠紅外紡織產品的法向發射率提高值應≥8.0%,其遠紅外波長范圍為8~15μm,印染后整理織物洗滌10 次后,法向發射率提高值應≥7.0%。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