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變是光、熱、氧、水和化學物質等因素的單一作用或綜合作用下導致材料表面變黃的現象.黃變現象普遍存在于淺色紡織品的生產、儲運和使用過程中,其中酚類物質引起的黃變在錦綸等化纖產品中較為常見,引起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為化纖面料或包裝材料在生產加工中使用了含有空間位阻的酚類化合物作為抗氧劑.酚類抗氧劑中丁基苯酚(簡稱BHT)價格便宜,應用最廣泛.BHT 可與氮氧化合物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黃色醌甲基類化合物.[1]1因此,使用含有BHT的包裝材料,或織物含有BHT 時,易導致紡織品發生酚黃變現象.紡織品的酚黃變測試最早為Courtaulds、Marks & Spencer 等公司的內部測試方法,隨后被各大國際檢測機構和公司采用,成為貿易驗貨的重要檢測項目.在這些測試方法基礎上,2007 年形成了國際標準
ISO 105 X18:2007 Textiles-Tests for color fastness-Part X18: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to Phenolic Yellowing of Materials,并指定James H. Heal 公司和SDL Atlas 公司生產的黃變試紙和控制布為測試標物.[2]該方法僅適用測試由酚類化合物引起的紡織品黃變色牢度,其測試結果并不能反映紡織品由其他原因導致的黃變程度.該方法是以含硝基酚類化合物的試紙提供氮氧基團與織物中的抗氧劑反應,加速模擬織物黃變的過程.目前我國還沒有同類標準出臺.本研究對紡織品酚黃變測試方法ISO 105-X18:2007 的內容和影響因素進行了解析.
1試驗
1.1 材料及儀器
織物: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剪成(100±2) mm×(30±2) mm 試樣,紗線或纖維需編織成相同大小的試樣;玻璃片(100±1) mm×(40±1) mm×(3±0.5) mm;烘箱溫度(50±3) ℃;耐汗漬色牢度儀,壓力(5±0.1) kg;測試紙(100±2)mm×(75±2) mm,密度(88±7) g/m2,纖維素含量>98%,用<0.1%的2,6-二叔丁基-4-硝基苯酚溶液浸泡,可使控制布黃變≤3 級;控制布:(100±2) mm×(30±2) mm 白色錦綸,黃變色牢度≤3 級;薄膜:不含BHT 的聚乙烯薄膜,厚63 μm,尺寸≥(400±5) mm×(200±5) mm;評級使用符合ISO 105 A03的沾色灰卡.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