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2、紡紗方案的確定
棉毛甲殼素三種纖維混紡,紡紗工藝流程的選擇是重點。棉纖維和毛纖維因原料特性的不同,在傳統的加工工藝中分屬兩個不同的加工系統。我們在紡紗過程中制定了三條工藝路線進行了試驗:一是采用毛纖維在毛紡生產線上進行梳理制條,棉纖維和甲殼素纖維分別在棉紡生產線制條,然后在并條機上進行條混;二是采用毛纖維單獨制條,棉纖維和甲殼素纖維混和制條,在并條機上混和;三是三種原料分別進行預處理后直接混和,然后在棉紡生產線上加工。 對第一種工藝,前紡的工藝比較好確定,混紡比也可以掌握的比較準確,在分別制條過程中也較順利,但在并條過程中,毛和甲殼素纖維的靜電現象嚴重,繞膠輥現象嚴重。第二種工藝路線,在開清棉和梳理過程中會有甲殼素纖維落掉,增加成本。第三種工藝路線先將棉纖維開松、除雜、梳理、制成生條后再撕斷,然后與毛、甲殼素進行混和。實踐表明,這種工藝流程雖然長,但可紡性好,可操作性強,成紗質量穩定,落棉可以回用,可降低生產成本。
毛纖維表面的摩擦因數大,對加工過程的牽伸很不利,對成紗條干影響較大。因此必須對毛纖維進行預處理,去除毛纖維表面的鱗片,消除縮絨性。因此,在混紡前先對毛纖維絲光防縮處理,這樣也可以使毛纖維細度更細,可改善成紗條干,增加成紗強力。洗凈羊毛在進行絲光時,要嚴格控制絲光的程度,過輕效果不好,過重容易損傷纖維。絲光后要在和毛倉進行和毛,加入適量的和毛油、抗靜電劑、硅膠和水,控制散毛的回潮率在20%~25%。
為了方便組織生產,對原棉的預處理可以用傳統的工藝進行開松和梳理,但在生條撕斷時要盡可能小于20 mm,否則在再加工時會發生纏繞打手現象。選用的工藝流程如下:
棉:開清棉→梳棉→撕斷(1)
毛:絲光→和毛加油(2)
甲殼素:(3)
(1)+(2)+(3)→混和→開清棉→梳棉→并條(二道)→粗紗→細紗→絡筒→成包
3、各工序工藝參數及成紗質量指標
在開清棉工序中,由于棉和毛纖維都進行了預處理,原料的充分混和是關鍵,毛纖維比較蓬松,回潮率大,抓棉時毛纖維的抓取量大,并容易纏繞打手,因此可以跳過六輥筒開棉機,其余各打手的速度也應盡量降低,以減少纖維損傷和纏繞打手。
紡棉時,梳棉工序應適當放大刺輥~給棉板、錫林~蓋板隔距,降低刺輥和道夫的轉速。除塵刀位置采用高刀大角度,蓋板速度選擇單螺桿,以減少落棉。
并條時采用頭道牽伸小,二道牽伸大,以改善條子的纖維伸直度,提高成紗強力;粗紗選用較小的后區牽伸倍數和較大的捻系數;細紗后區牽伸偏小配置,以提高成紗條干,減少細節。各工序工藝參數如下:棉卷定量400g/m,梳棉定量22g/5m,刺輥速度750 r/min,錫林速度330 r/min,頭道并條牽伸倍數4.31倍×1.63倍,二道并條牽伸倍數6.35倍×1.35倍,粗紗捻系數113,細紗后區牽伸倍數1.2倍。
成紗質量指標為:斷裂強力11.0 cN/tex,強力CV9.2%,條干CV 17%,棉結40粒/g,棉結雜質總數57粒/g。
4、結束語
經山東省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檢測,應用棉紡設備紡制的棉毛甲殼素纖維混紡紗,成紗各項指標均達到Q/N09SDY006-2003標準合格水平。在棉紡設備上紡棉毛甲殼素纖維混紡紗,其技術關鍵是對羊毛進行預處理,以消除靜電,防止纏繞羅拉;其次棉纖維單獨成條,再與羊毛纖維、甲殼素纖維混和,以減少甲殼素纖維的損失,可降低成本。棉毛甲殼素纖維混紡紗其成本按目前的原料價格計算每噸紗在12萬元左右,噸紗利潤在2.8萬元左右。
棉毛甲殼素纖維混紡紗織制的面料具有挺括、不皺不縮、色澤鮮艷、手感柔軟、彈性好等特性,特別是具有抗菌防臭、止癢、防蛀的功效,適應消費者追求天然、健康、生態的要求,有較好的經濟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棉毛甲殼素纖維混紡紗已開發出牛仔面料,其風格獨特,布面光澤好,豐滿有彈性,有抑菌保健的功效。棉毛甲殼素纖維混紡紗生產的花色面料,手感滑爽,有毛型感,染色風格獨特。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