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抗菌纖維的紡織品
化纖的紡織品抗菌劑整理效果較差,人們就改變化纖的成分結構,即在化纖母粒中添加功能金屬元素、氧化物和多種化合物,采用共混紡絲獲得持久性抗菌纖維。早期用于化纖共混紡絲的抗菌劑一般均為含重離子的復合物,由于重金屬離子的生態毒性,已由與銀離子結合的沸石作為化纖共混改性的主要抗菌劑。這種抗菌劑有廣譜抗菌效果,對人體無害,而且熱穩定性好,有利于共混紡絲,但其抗菌率僅達70%~80%。近年來由于納米技術的發展,納米級無機抗菌推出,使紡織品抗菌整理技術又向前跨了一大步。這些無機抗菌劑中,根據殺菌機理的不同,又分接觸性抗菌劑和光催化抗菌劑。接觸性抗菌劑又稱第一類無機抗菌劑,其中用于化纖的金屬抗菌劑最佳是Ag及其化合物。光催化抗菌劑又稱第二類抗菌劑,如納米TiO2 、ZnO、SiO2等。紡織品抗菌、防臭整理是衛生性整理,特別是近一代的抗菌防臭整理劑的分子結構中不含鹵素,不含環境激素等有害物質。有利于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體現了生態特征[4]。
4.2 負離子遠紅外保健整理
4.2.1 遠紅外纖維
人體吸收遠紅外線的最佳波長為9. 6μm。而陶瓷粉末等整理劑輻射遠紅外線的波長在2~18μm內,并且幅射功率發射密度為0. 04W/ cm2,比人體吸附輻射功率密度0. 03W/ cm2略高,說明整理后紡織品輻射的遠紅外線與人體協調很好,可被人體全部吸收。使紡織品具備了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新陳代謝,提高細胞活性的保溫保健功能。遠紅外物質吸收太陽光中的遠紅外線,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熱能儲存起來,而且還能不斷地向外發射遠紅外線,當人體皮膚遇到遠紅外物質發射出的遠紅外線時,會發生與共振運動相似的情況,吸收遠紅外線并使運動進一步激化,轉化為自身的熱能,皮膚表面溫度相應升高,產生了保溫作用。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具有向人體各器官輸送氧氣和養料、并帶走廢棄物的作用,因此保持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暢通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個重要因素[7]。遠紅外紡織品就是利用遠紅外線的頻率與構成生物體細胞的分子及原子間振動頻率一致的原理,當遠紅外線作用于皮膚時,其能量易被生物細胞吸收,使分子內的振動加大,活化細胞,引起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黏度降低,使血液循環特別是微循環加速,加強細胞的再生能力,加速機體有害物質的排泄,促進新陳代謝。遠紅外纖維主要有遠紅外陶瓷微粉纖維,海藻碳遠紅外纖維,復合遠紅外織物。
[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