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浸軋工作液后,進人汽蒸預熱區,在2—5S內溫度迅速上升至100℃,然后通過
擺布裝置將織物整齊堆置在上層條柵上,隨著條柵的運動,再轉移到下層條柵上。織物在條柵上堆置的整個過程中,能與蒸汽充分接觸。由于織物堆置松弛,不會發生擠壓或擦傷,蒸汽容易進人織物內部。這種動態的汽蒸煮練和漂白,能有效地避免織物形成橫檔和擦傷印,其堆置時間可以調控,以保證煮練時間。該設備在煮練后設計有四格高效水洗槽,采用低水位、逐格逆流。每一格水洗槽又被分為四格小的水洗單元,提高了水洗效率。漂白后設計五格高效水洗槽,以保證洗凈織物表面的堿劑.
3.2.2助劑
精練劑由于在上述設備中進行蒸煮,所以對精練劑的要求較高,使用的精練劑要具有較好的滲透乳化性能。
燒堿為了保證堿劑使織物上的棉籽殼、棉蠟等充分溶脹,燒堿用量要比R箱適當增加。氧漂穩定劑不宜使用水玻璃做穩定劑,因為它容易在設備上形成硅垢。該設備有較長的蒸汽預熱
區,一旦形成硅垢,很難徹底清除。分散螯合劑使用一定量的分散螯合劑,可避免前處理用水因硬度過大,而在設備上形成水垢。
3.2.3 工藝
煮練時,織物浸軋80℃以上工作液兩格,軋液率100%。然后在條柵上于100℃飽和蒸汽濕熱的狀態下堆置煮練70 min,以使助劑與織物充分反應,使織物上殘留的漿料、棉籽殼、棉蠟以及其它雜質充分膨化,然后經過強力水洗,完成煮練過程。同樣,在漂白條柵汽蒸箱中,織物堆置45 rain,雙氧水可以充分發揮漂白的作用,若在漂白工作液中放人適量的精練劑,能起到滲透和進一步煮練的作用。
4常見前處理疵病分析
4.1折皺
折皺是前處理織物最常見的疵病之一。如燈芯絨織物在前處理時有大量的短茸毛和雜質脫落,沉積在前處理的水洗槽中,有些雜物還纏繞在導布輥兩端,如果不及時清理,會加大織物運行張力,形成折皺。對前處理設備要定期檢修,保證每一根導布輥的平行度。為保持前處理機臺清潔,筆者建議,在當班生產完畢應及時清潔,機臺運行10 d左右要徹底清潔。有條件的工廠可以在前處理設備的每一根導布輥上涂上聚四氟乙烯,以減輕機臺清潔難度。
4.2染色白漬或拒染斑
織物在織造過程中為減少斷經疵點,在經紗上上蠟,造成局部蠟質殘留在織物上,而煮漂時又沒有徹底去除,所以產生拒染或白漬,一般發生在活性中淺色的連續軋染上。測定方法:在染色發生白漬處滴一滴清水,可以發現其瞬時毛效比沒有白漬的地方明顯差,而且水滴滲化后不呈圓形而呈橢圓形。其解決辦法是煮練時加入除蠟劑1—2 g/L。此外,還有一種原因是氧漂后雙氧水未洗除干凈,在染活性中淺色時,殘留的雙氧水嚴重影響活性染料上染而形成白漬。解決的方法是,用過氧化酶對半制品進行處理。具體工藝流程為:織物浸軋過氧化氫酶0.5—1.5g/L一保溫堆置15min一烘干。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