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直接染料和陽離子染料分別對棉和苧麻織物進行染色,測定了染色織物的L*a*b*值,并計算了同一染料在相同條件下對兩種織物的彩度差值、色差值和K/S差值。結果表明,幾種染料對棉和苧麻的染色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用直接染料和陽離子染料染色的棉織物的K/S值和彩度值明顯高于苧麻織物;使用直接耐酸大紅4BS、直接棗紅GB、直接凍黃G、直接黃棕D3G、陽離子嫩黃O、陽離子艷藍RL對棉和苧麻的織物進行染色時,棉和苧麻織物之間的色差值均大于5。
關鍵詞:棉織物染色;苧麻織物染色;直接染料;陽離子染料;色差
中圖分類號:TS19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356(2012)02-0031-02
棉和苧麻都是植物纖維素纖維,理化性能相近[1],其混紡產品既不能用化學分析方法測定其組成含量,也不能用化學溶解法分離,造成對其混紡比測定的困難。目前國內普遍按照紡織行業(yè)標準FZ/T 30003-2000《棉麻混紡產品定量分析方法-顯微投影法》和SN/T 0756-1999《進出口麻棉混紡產品定量分析方法———纖維投影儀法》對棉麻混紡產品進行含量分析[2]。但采用這種方法時,由于麻纖維和棉纖維的形態(tài)結構多樣性、加工受損等原因,顯微投影不易鑒別,非圓形截面和胞腔結構使其比重的計算產生誤差[3],以及取樣的代表性和載玻片制樣等問題[2],為測試方法帶來較大誤差。
由于麻纖維的取向度和結晶度高于棉[4],使得它們在染色速率、飽和吸附值、染品顏色特征等方面的不同[5],通過染色方法可能判定麻棉的混紡比。在這個方面,潘福奎等[6]利用活性染料對棉麻上染率的差別測定棉麻混紡比做了有益的探索。筆者嘗試用直接染料和陽離子染料分別對苧麻和棉纖維在相同條件下染色,利用反射式分光光度儀測定染色纖維的色度學數據,比較兩種纖維之間的色差值,以便分別篩選出色差較大的紅、黃、青(或藍色)染料,為采用三原色染色法測定棉麻混紡比奠定基礎。同時,筆者的研究結果也可為麻棉混紡織物的染色提供參考。
1 試驗部分
1.1 材料與儀器
純棉坯布,密度236×228;純苧麻坯布密度204.5×228,經緯紗均為28tex(四川省達州市智鵬麻業(yè)有限公司)。染色前經過退漿、煮練和漂白處理[7]。直接耐酸大紅4BS、直接棗紅GB、直接凍黃G、直接黃棕D3G、直接耐曬翠藍GL 150%(天津市染料化工三廠);陽離子嫩黃O、陽離子艷藍RL(500%)(紹興格林化工有限公司)。
AY120型托盤電子分析天平(日本島津公司);HBC-12型搖擺式常溫染色小樣機(佛山市順德區(qū)容桂薈寶染整機械廠);X-Rite 8200型臺式分光光度儀(美國愛色麗公司)。
1.2 染色
于室溫下將織物放入染色小樣機的染杯內,按照濃度為2%(owf)配制染液(浴比1∶100)。以2.5℃/min的速度升溫至95℃,染色5min。染畢,將織物用冷水充分洗滌后晾干。
1.3 測試方法
將染色織物折疊4層,采用X-Rite 8200型臺式分光光度儀測定染色織物的K/S值和L*a*b*值,測四次取平均值。
2 結果與討論
2.1 染色織物的K/S值
織物顏色的表面深度是指不透明固體物質的顏色給予人們的直觀深度感光。其大小可以用K/S值來表示。K/S值越大,表示試樣染色后的得色量越高,顏色越濃;反之,K/S值越低,表示試樣染色后的得色量越低,顏色越淡。
由表1的K/S值數據可知:使用直接染料和陽離子染料對棉和苧麻織物染色時,棉織物的K/S值明顯大于苧麻織物的K/S值;尤其是使用直接棗紅和直接耐酸大紅4BS染色時,棉織物與苧麻織物的K/S值之比分別為1.716和1.647。當使用陽離子嫩黃O染色時,棉織物與苧麻織物的K/S值之比高達3.202。
棉纖維外形為扁平帶狀,有明顯螺旋形天然扭曲,初生壁微原纖沿側面扭曲走向排列,形成微細溝槽;而苧麻纖維表面光滑無天然扭曲[1]。在所使用的兩類染料中,直接染料的分子結構共軛體系較大,具有同平面性,和纖維素分子間的范德華力較大。在上染過程中棉纖維在染液中容易發(fā)生溶脹,纖維形態(tài)變得較為平整,而麻纖維由于分子取向度和結晶度較高,其溶脹不明顯。因此,直接染料更易于對棉上染,表現為較高的K/S值。另外,由庫耳卡-蒙克函數[8]可知,K/S值與有色試樣的反射率成反比,由于麻纖維表面較光滑,對光線的鏡面反射較大,也會有較低的K/S值。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