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紡織品測試方法中,除了《抗菌針織品》行業標準將樣品上菌液培養溫度設定為(24±1)℃,其余皆為37℃。為避免試驗過程中溫度差異對細菌生長產生的影響,使各標準間具可比性,應統一測試溫度。接種菌液濃度、接種菌活性、接種菌營養水平、樣品與菌液接觸時間的培養方式及培養時間等,皆對測試結果有影響。因此,規定統一的測試參數,可使實驗室內和各實驗室間測試結果具有重演性和可比性。
3.1.4抗菌效果的判定
目前,抗菌結果的表示有百分率和對數值兩種。百分率易于理解,但抗菌差異不明顯。如90%、99%、99.9%、99.99%、99.999%......百分率數值上看似乎差一點點,但是小數點后多一個9,實際數值就要相差10倍,而且測試報告上一般只保留小數點后一位數,因此,抗菌差異顯示不出。況且,細菌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因此,用百分率來表示并不合理。用對數值則可分別表示為1、2、3、4、5,讓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其抗菌差異,但是不易被外行人士理解。考慮到環境和安全因素,不可片面追求過高的抗菌效果。抗菌織物大多數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而且需多次洗滌,應保證其安全性和持續性。臺灣地區標準CNS14945《一般用途抗菌紡織品性能評估》的適用范圍備注中規定,在測試抗菌性能之前,申請者必須附上抗菌劑的皮膚刺激性(pH值<2)或過敏性(無過敏反應)的動物試驗報告,以及產品中添加物之經口急性毒性報告—小鼠>1000 mg/kg無死亡和異常現象的認證實驗室報告正本,或是原料廠商提供的第三方檢驗報告副本及保證書。對于無需洗滌或不接觸人體的制品,可降低這方面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根據實際用途設定合理的抗菌效果判定值。
3.2影響吸收法測試效果的關鍵因素
影響吸收法測試結果的關鍵因素包括菌液制備、對照樣、試樣重量以及培養時間等4個關鍵因素,對于實驗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作用[11]。
3.2.1菌液制備
菌液制備是抗菌試驗中初始、但又非常關鍵的一步,直接決定著試驗中細菌生長情況的好壞。目前的制備方法,分別為以美國AATCC 100為代表的兩步法、以日本JIS L 1902為代表的三步法。所謂兩步法,就是分以下兩個步驟培養細菌:
第一步,用接種環取一接種環保存的菌種,劃線接種于營養瓊脂平皿內,并將該平皿在37℃條件下培養一定時間;
第二步,從第一步平皿中挑取一典型細菌菌落,接種于營養肉湯中,并在37℃條件下培養一定時間;然后,就是將第二步中的菌液稀釋至規定濃度。
而三步法則是在兩步法的基礎上再增加一步,即適量采取第二步中培養的菌液,加入到營養肉湯中,也在37℃條件下培養一定時間,最后再將培養的菌液稀釋至規定濃度。
在抗菌試驗中,必須是活性較高的細菌才能真實地反映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性能。在試驗中,活性的高低一般是根據對照樣上的細菌在培養前后的增長情況來判斷的。細菌增長得越多,其活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兩步法與三步法的實驗數據表明(如表2所示),三步法使得菌液中的細菌活性大大提高,尤其對于生長活性較差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說效果更加明顯,但對于活性較高的大腸桿菌來說變化不大。三步法避免了使用活性較低的保存菌種風險,可保證試驗的重現性,真實反映紡織品的抗菌性能。但連續的3次培養,相對兩步法來說,不僅耗時太長,而且操作煩瑣,對于活性較高的大腸桿菌來說顯得有些多余,因為采用兩步法也能達到三步法的結果,即只要對照樣上活菌數的增加倍數符合要求即可。為了操作簡便,應根據菌種選用合適的方法。
3.2.2對照樣
在抗菌試驗中,對照樣的選擇極為關鍵。這是因為計算抗菌效果是以對照樣為基礎的,對照樣上細菌生長情況的好壞,決定著抗菌效果的評價結果。一些方法選擇了與試樣同一類型、但不含抗菌劑的織物作為對照樣,這主要是為企業而設定的,主要用于篩選工藝的比對試驗。而對于市場化的檢測就無法操作了,企業在送檢時往往提供不出對照樣來。因此,無論是從實驗的可操作性、還是可對比性來看,都應當選擇一種既有代表性的、又能對大多數試樣都適用的對照樣。
考慮到抗菌紡織品一般都是內衣、內褲、襪子等與人體皮膚接觸較多的純棉紡織品,故在實驗中,選擇了GB 7565287中規定的紡織品色牢度試驗用棉貼襯織物作為對照樣。在前期試驗時,未對棉貼襯織物洗滌而直接進行的試驗表明,該貼襯織物上的細菌經過19 h培養后洗下的液體,按照十倍稀釋法對其活菌進行計數,數據嚴重違背十倍稀釋規律,甚至出現3.2.3試樣用量試樣用量的多少對結果有著顯著影響。這是因為,在對培養后的試樣洗滌其上的活菌過程中,試樣所含有的抗菌劑同時也被洗出。試樣量越多,洗脫下來的抗菌劑就越多。而這些洗下的抗菌劑,會進一步抑制洗滌下來的液體中殘留的活菌的生長,從而使得最后的活菌數減少。試樣用量越多,活菌數就減少得越多,從而抗菌效果也越好,但這種結果并不能真實反映紡織品的抗菌性能。因此,統一試樣用量在抗菌試驗中就顯得非常重要。
3.2.4培養時間
培養時間是指細菌在正常情況下,從生長繁殖到其活菌數達到最大值的時間。理論上,該時間段為18h比較合適。在現行方法中,有選擇18~24 h的,有選擇18±1 h的,還有選擇20±2 h的,基本上都是在18~24 h范圍內進行選擇。
4·結論
迄今為止,國際上對抗菌測試還沒有一套統一的標準,在實驗菌種、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和評價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不同的檢測方法對檢測結果也有影響。國家應盡快制定統一、權威、科學的抗菌紡織品檢測標準及評價體系,以規范、監督這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
參考文獻
[1]秘志剛,梁小榮,李鐵忠.紡織品抗菌整理的評價和效果測試.[J].非織造布,2007,15(2):32-34.
[2]秘志剛,梁小榮,李鐵忠.紡織品抗菌整理的評價和效果測試.[J].非織造布,2007,15(2):32-34.
[3]高春朋,高銘,劉雁雁.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及標準[J].染整技術,2007,29(2):38-42.
[4]GB/T 20944.1-2007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第1部分:瓊脂平皿擴散法[S].
[5]文逸華,章回梅.純棉抗菌整理的簡易測試方法[J].印染,2005(7):41-42.
[6]王俊起,王友斌,薛金榮.紡織品抗菌功能測試方法研究[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3,2(3):129-132.
[7]周敦金,王友斌,周璇.改良奎因法檢測抗菌織物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4,14(4):426-427.
[8]劉晨,計芬芬,顧珍.纖維及其制品抗菌性能的動態測試[J].合成纖維,2005(10):43-46.[9]GB/T 20944.2-2007(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第2部分:吸收法[S].
[10]計芬芬,劉晨,顧珍.抗菌紡織品測試方法的比較及標準化問題探討[J].印染,2007(17):34-36.
[11]張華.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的探討[J].紡織科學研究,2006(4):9-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