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圖3可知,在整理劑和黏合劑質量濃度相同 的條件下,采用一浸一軋、二浸二軋及浸漬3種整理 法處理織物,織物上角鯊烷含量有所不同。其中以 浸漬法所得的含量最高,其次是二浸二軋法。一浸 一軋法簡單方便,但織物上固著的微膠囊較少,故在 后續試驗中,采用浸漬法整理棉織物。
2·3 整理劑用量對織物上角鯊烷含量的影響
黏合劑用量一定的情況下,隨著整理浴中角鯊 烷微膠囊整理劑用量的增加,織物上角鯊烷的含量 也增加。當整理劑用量增加到一定數值時,再繼續 增加整理劑用量,織物上角鯊烷含量的增加趨勢有 所下降。試驗條件:黏合劑質量濃度為40 g/L, JFC 質量濃度為1 g/L,浴比為1∶20,浸漬時間為30 min, 100℃×2 min。試驗結果如圖4所示。當整理劑 質量濃度從20 g/L增加到40 g/L時,織物上角鯊烷 的含量增加96%;而當整理劑質量濃度從40 g/L增 加到60 g/L時,織物上角鯊烷的含量僅增加約25%。
2·4 焙烘溫度對織物上角鯊烷含量的影響
SCJ939屬于低溫型黏合劑,溫度超過90℃就 有一定的粘著效果。隨著溫度升高,織物上角鯊烷 的含量也隨之增大。試驗條件:黏合劑質量濃度為 30 g/L,微膠囊質量濃度為40 g/L, JFC質量濃度為 1 g/L,浴比為1∶20,浸漬時間為30 min,焙烘時間為 2 min。試驗結果見圖5??芍?焙烘溫度在100~ 120℃時, SCJ939能發揮較好的粘著效果。
2·5 焙烘時間對織物上角鯊烷含量的影響
在焙烘溫度恒定的情況下,焙烘時間對織物上 角鯊烷含量也有一定影響。延長焙烘時間,固著到 織物上的微膠囊數量增多。試驗條件:黏合劑質量 濃度為30 g/L,微膠囊質量濃度為40 g/L, JFC質量 濃度為1 g/L,浴比為1∶20,浸漬時間為30 min,焙烘溫度為100℃。結果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一定時 間內,隨著焙烘時間的延長,織物上角鯊烷含量隨之增高,但焙烘時間超過3 min,芯材會揮發,織物上角 鯊烷含量將會有所下降。所以焙烘時間不宜過長。
2·6 角鯊烷微膠囊整理工藝的優化
通過單因素試驗,基本確定工藝條件的范圍 為優化制備工藝,以織物上角鯊烷含量為考察指標 設計L9(34)正交試驗。結果列于表1。
從極差分析可知,影響織物上角鯊烷含量的因 素按影響程度排序為B>A>C>D,即整理劑質量 濃度對織物上角鯊烷含量影響最大,黏合劑次之,焙 烘時間影響最小。以織物上角鯊烷含量越高越好, 得到優化工藝為A2B3C1D2,即黏合劑質量濃度為 40 g/L,整理劑質量濃度為50 g/L,焙烘溫度為 100℃,焙烘時間為3 min。
在此優化工藝條件下制備了3批試樣,測試結 果顯示織物上角鯊烷的含量約為1·2%,并對樣品 進行了掃描電鏡觀察,照片如圖7所示。 從電鏡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微膠囊固著 在織物上,其中大部分微膠囊存在于纖維間的縫隙處。
2·7 織物耐水洗性能測試
對優化工藝條件下制備的織物進行了耐水洗性 能測試,結果見圖8。隨著水洗次數的增加,織物上角鯊烷的含量越來越低,但水洗20次之后,織物上角 鯊烷的含量仍能保持原量的30% ~40%。
圖9為織物水洗后的電鏡照片。可以看到,隨著 水洗次數的增加,織物上微膠囊的數量逐漸減少???以推斷,織物上的角鯊烷含量隨著水洗次數的增加而 逐漸減少的原因除了芯材的釋放外,微膠囊從織物上的脫落也是造成角鯊烷含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3 結 論
1)以SCJ939為黏合劑,采用浸漬法將角鯊烷微膠囊整理到織物上,可獲得比浸軋法更好的效果。
2)角鯊烷微膠囊整理織物的最佳工藝參數為: 黏合劑質量濃度40 g/L,微膠囊整理劑質量濃度 50 g/L,焙烘溫度100℃,焙烘時間3 min。
3)隨著水洗次數的增加,織物上角鯊烷的含量 逐漸減少,但水洗20次之后,織物上角鯊烷的含量 仍能保持為初始含量的30% ~40%。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