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胍類
這類抗菌劑由英國ICI公司在1980年研制成功。胍類抗菌劑的品種有1,1-六甲撐-雙[5-(4-氯苯基)雙胍]二葡萄糖酸酯、聚六甲撐雙胍鹽酸鹽等,這類抗菌劑對纖維的附著力很強,耐洗性和殺菌效果均很好,但防霉效果、耐熱和耐光性能較差。
2.3 天然抗菌整理劑
天然抗菌整理劑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天然抗菌物質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它們毒性低、對環境無害,更易被消費者接受。
2.3.1 植物類提取物
這類提取物通常是液體。液體提取物施加到織物上常使用微膠囊技術,提取物封入微膠囊以后,再以樹脂固著在織物上。目前使用較多的是檜柏油,其主要組分是4-異丙基-2-羥基-環庚基-2,4,6三烯-1-酮,這是一種七個原子的環狀結構化合物[6]。其抗菌機理是分子結構上有兩個可供配位絡合的氧原子,它與微生物體內蛋白質作用使之變性[7]。
2.3.2 甲殼質(殼聚糖)
甲殼質是除纖維素外第二個最豐富的天然聚合物。殼聚糖是甲殼質在濃堿液中脫去乙酰基的衍生物形式,早已被用作織物整理劑。近幾年發現它還具有抗菌及皮膚護理特性。殼聚糖微粉可均勻地混入粘膠紡絲液中,再紡成抗菌粘膠絲。殼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與生物體能親和相容,可對多種菌類表現出抗菌性。殼聚糖的抗菌機理為分子中的氨基吸附細菌,和細菌表面的陰離子成分結合,阻礙細胞壁內外物質的輸送[7]。
2.3.3 微生物發酵產物
氨基葡萄糖苷ST-7是用一種放線菌發酵獲得的抗生物質,對細菌的繁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安全性高,對皮膚無刺激。其抗菌機理為:它作用于細菌細胞核蛋白質的子單位上,阻礙間核糖核酸的密碼因子和特核糖核酸反密碼因子的相互作用,使其合成異常蛋白質而致死[8]。
2.3.4 昆蟲抗菌性蛋白質
利用昆蟲抗菌性蛋白質是紡織工業利用生物技術的一個方面。昆蟲適應環境能力很強,對細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襲有很強的抵抗力。從它們體內分離出抗菌性蛋白質并設法用于紡織品上,是抗菌防臭加工今后努力的方向。
2.3.5 天然抗菌整理加工方法
天然抗菌整理應用于紡織品的抗菌整理加工可采用:①與化纖混合紡絲,如日本富士紡織公司將殼聚糖混入粘膠中紡絲生產的Pchitopolyi。②與合成樹脂混合后在織物表面成膜。第一種方法可以得到持久功能的抗菌纖維,但工藝復雜。第二種方法工藝雖簡單,但需要解決牢度問題。
3 抗菌防臭效果測試
衡量抗菌防臭整理的抑菌、殺菌的水平,即抗菌防臭紡織品的檢測方法,目前國內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參考日本和美國的一些方法。
3.1 ATCC-90試驗法
在瓊脂培養基上,接種試驗菌種,再緊貼上試樣。另取一塊未整理織物,貼在同一培養基上作對照。于37℃下培養24小時后,借放大鏡觀察菌類繁殖情況和試樣周圍無菌區的暈圈大小,同時與對照的試驗情況比較。故該法也稱暈圈試驗法。
3.2 AATCC-100試驗法
目前,在美國的三種抗菌定量試驗法中,AATCC-100為惟一的標準試驗法。其方法是:在滅菌織物上,接種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以瓊脂培養基培養,培養后與未整理織物相比較,得出細菌減少數。此法適用于容易從被加工纖維上溶出的抗菌劑,而不適用于和加工纖維以化學方式相結合的抗菌劑,如DC-5700,因為加工在纖維制品上的DC-5700和試驗菌接觸機會少,經一定時間培養后生存繁殖的菌數和對照物上的菌數幾乎相同,因而無法計測。
3.3 振蕩燒瓶試驗法
振蕩燒瓶試驗法是美國道康寧公司為克服AATCC-100法的缺點而開發的,可用來評價用DC-5700加工的非溶出型抗菌纖維制品抗菌性能。此法為了增強試驗菌與試樣的接觸,把試樣投到盛有大量菌液的三角燒瓶中,經一定時間強烈振蕩后計測燒瓶內的細菌數,并與振蕩前的細菌數比較,定量表示其抑菌率。
3.4 Humidity-jat試驗法
這是美國環保局為檢測由于霉的污染而開發出的一種方法。將霉接種于樣布上并放置28天,通過視覺觀察樣布上霉的生長情況。
4 結語
國內抗菌紡織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的質量體系尚未健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的技術質量監督部門對抗菌產品性能進行檢測,消費者也無法從外觀上鑒別抗菌性能。因此需要建立產品質量監督和管理體系,使紡織品抗菌整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國外抗菌防臭整理技術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美國和日本居于領先地位。我國對抗菌防臭整理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技術的發展,抗菌整理紡織品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應用范圍也會越來越廣泛。因此,開發抗菌性能好、成本低的抗菌劑,優化抗菌整理工藝,建立相應的規范制度將是未來幾年紡織品抗菌整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許炳義.抗菌紡織品的新發展[J].山東紡織科技,2002,(4)
[2]楊棟梁.纖維用抗菌防臭整理劑[J].印染,2001,(3)
[ 3 ] Rong Wang, Kazuhito Hashimoto, AkiraFujishima.Light-induced amphiphilic surfaces[J].Nature,1997,388:431-432.
[4]吉向飛等.抗菌劑及抗菌材料的發展和應用[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3,(1)
[5]遲廣俊.沉淀二氧化硅載銀抗菌劑的制備及抗菌性能[J].天津大學學報,2002,(3)
[6]宋肇棠.功能性織物整理的進展[J].印染,2003,(11)
[7]李輝芹等.天然抗菌整理劑[J].紡織導報,2002,(2)
[8]許瑩等.殼聚糖與纖維素的結合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J].印染,2002,(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