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染色結果分析
2.1微懸浮體最佳染色工藝的確定
按照1.2.1節微懸浮體染色工藝,分別改變微懸浮體化助劑XY①、尿素、JFC用量對織物進行MSD工藝染色,最終確定XY②的最佳用量。通過比較織物的表觀顏色深度K/S值,以確定各助劑的用量,結果見表1、2、3、4。
從表1中可以得出,除綠色增深效果在XY①用量為6 g/L時最好外,其它幾種顏色均是在XY①用量為8 g/L時増深效果最為明顯,此時,綠色的增深效果僅次于XY①用量為6 g/L的效果。因此基本可以確定其最佳用量就是8g/L。
從表2中的大量數據比較分析,MSD助劑中尿素用量為3g/L,JFC用量為0.8~1.0g/L左右,MSD工藝增深效果最為顯著。
綜上考慮,可以確定XY②的最佳處方用量為XY①8g/L,尿素用量為3g/L,JFC用量為0.8g/L。因此我們再針對此配方,根據不同用量的XY②對染色K/S值的影響確定XY②的最佳用量。
從表3中的結果可以得出,隨著XY②用量的逐漸增大,每種顏色的K/S值呈上升的趨勢,但是當其用量值在5~8g/L時,并無顯著的增深效果,且表觀深度值較常規工藝小,這說明當其用量未達到一定值時不僅無法達到增深效果,而且還會影響染色效果。當其用量超過一定值后,由于染料形成的微小顆粒形成的抱團過于緊密,在上染過程中反而不易分散,從而不易擴散進入纖維內部,導致表觀深度值降低。因此綜合分析以上數據當XY②用量為10~12g/L時,MSD工藝較常規工藝增深效果最為顯著,并且對青色系的増深效果較黃色系更為明顯。
分析表4中數據可以得出,單色紅和拼綠在染料總用量減少10%后,與常規織物基本達到一致的染色效果;單色黃在染料總用量減少15%后,新工藝與常規工藝染色織物染色效果接近;單色青在染料總量減少15%后,MSD工藝較傳統工藝織物仍稍深;咖色在染料總用量減少15%后,傳統工藝比MSD工藝染色織物略深一點。因此,可以基本確定MSD工藝較傳統工藝可以節約10%~15%的染料用量。
由表5中的數據可以看出MSD軋染染色工藝較常規工藝,對染料有著更強的固著作用,水洗后處理中所洗掉的染料量大大降低了,這不僅從側面反映了MSD軋染染色工藝可以提高染料對纖維的固著作用,微懸浮體助劑使得染料在染液中更加分散,更容易上染纖維,從而使得染料上染纖維的量增大,提高染料固色率,節約染料,并且大大降低了水洗殘液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可減輕廢水處理廠負擔,具有很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從表6中可以得出,MSD工藝染色樣品的原樣變色程度,無論是相同染料用量還是染料減量后均和傳統工藝染色樣品相當,只是相差半個等級。由于MSD工藝的染料上染率高,織物表面上的浮色較傳統工藝染色樣品多,而皂洗條件比較苛刻,將織物表面上的浮色充分洗掉,沾色比較嚴重,因此MSD工藝染色的沾色程度較傳統工藝較為高一些。
相同染料用量下MSD工藝染色樣品的干/濕摩擦色牢度比常規工藝染色樣品差半級,這是因為相同染料用量下,MSD助劑的作用使得染料上染纖維的量增大,織物得色較深,但由于上染纖維的染料量加大,可能在織物表面的染料量相對較多,即使固色率提高,可能耐摩擦色牢度方面也會有所影響,MSD工藝減染料用量后染色樣品的干/濕摩擦色牢度與常規工藝染色樣品基本一致。
3·結果與討論
(1)實驗確定了MSD助劑的最佳配方和工藝條件:助劑XY①為8g/L,尿素為3g/L,JFC為0.8g/L,軟水劑為0.1g/L,XY②的最佳用量為10~12g/L;一浸一軋染色液→烘干(100℃×5min)→一浸一軋固色液→汽蒸(100℃×2min)。
(2)在保證染色樣品皂洗、耐摩擦色牢度不受影響的前提下,使用MSD染色方法可比常規染色節省10%~20%的染料,因此可節約染料方面的成本,并且一般不會引起色光變化,此外可提高染料在織物上的固著量,從而提高織物的K/S值。
(3)采用MSD軋染染色工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染料的利用率,減少了殘液中染料的含量,減輕了污水處理的負擔,降低了污水處理的成本,從而降低了染色廢棄染料的排放量和生產能耗,符合紡織印染業“節能減排”的發展要求。
4·參考文獻
[1]姚穆.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工業出版社,1998.
[2]邢建偉,周芬,田慧敏等.微懸浮體染色技術在羊毛染色中的應用[J].印染,2006(16):24~26.
[3]邢建偉,熊鈴俐,田慧敏等.大豆蛋白纖維活性染料微懸浮體染色[J].印染,2006(13):5~6.
[4]王銀銀,徐成書,邢建偉,任燕,鄭艷蘭,先齊等.純棉燈芯絨織物微懸浮體染色的研究[B].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09(06).
[5]林細嬌.染整試化驗[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