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性染料的水洗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去除纖維表面浮色、鹽和堿的臟洗階段,第二是去除纖維內部浮色,以提供較好色牢度。分析了影響水洗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染料的性質、電解質濃度、水洗溫度、洗液pH值、織物帶液量、水質和皂洗劑等。在傳統水洗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全沸洗工藝。實踐證明,活性染料平幅全沸洗工藝可節水40% ~50%,節約蒸汽20% ~30%。
關鍵詞:染色;活性染料;皂洗;染色牢度
活性染料色譜齊全,色澤鮮艷,成本低,工藝簡單,濕牢度高,被廣泛應用于纖維素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及蛋白質纖維的染色和印花。但是,活性染料的吸附固色是非常復雜的過程,其在與纖維發生反應的同時,也與固色堿劑發生水解反應,這種競爭反應直接影響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因此,活性染料染色或印花后必須充分水洗,以徹底去除織物上的浮色染料(水解和未反應的染料)、化學品和其它雜質,防止浮色染料的二次返沾,以及堿劑等殘留的化學品造成染料斷鍵水解,從而獲得優良的色牢度,確保顏色的重現性和鮮艷度。
1·水洗機理和影響水洗效果的因素
1.1 水洗機理
織物上的浮色染料主要有纖維表面的浮色和纖維內部的浮色。前者包括吸附在纖維表面的浮色染料和纖維間毛細管道中的浮色染料;纖維內部的浮色染料是指已擴散進纖維孔道中的浮色染料和吸附在孔道壁的纖維分子鏈上的浮色染料。水洗時,前者容易洗除,后者因其要先從纖維內擴散出來后才能洗去故較難。水洗分以下兩個階段:
(1)臟洗階段 軋染織物主要是去除纖維表面的浮色染料、大量的鹽和堿劑等化學品,達到色澤鮮艷度和色牢度;印花織物主要是去除纖維表面大量的浮色染料、糊料和其它化學品,使白底沾污少,達到色澤鮮艷度和色牢度。其水洗機理是:纖維表面的浮色染料因為與水洗溶液之間存在濃度差,因此在纖維表面發生解吸,向水溶液擴散、稀釋而逐漸去除。硬水和大量的電解質會造成浮色染料的凝聚,因此纖維表面一些難溶的染料顆粒或聚集體,主要是通過皂洗設備的機械作用和皂洗劑的分散作用而脫離纖維,并被分散到水洗液中。
(2)牢度水洗階段 主要是去除纖維內部的浮色染料,達到要求的色牢度,提供較好的手感。其水洗機理是:纖維內部的浮色染料先從纖維孔道溶液中擴散出來,在纖維表面發生解吸,被水洗溶液稀釋交換而去除。
1.2 水洗效果的簡單測試方法
如何簡單有效地檢測浮色染料殘留量,對印染企業非常重要。
下面介紹兩種實用的檢測方法。
(1)濕熨燙法 按ISO 105-X11—1994《紡織品色牢度試驗第X11部分:耐熱壓色牢度》方法, 150℃壓燙15 s。用灰卡評定白布沾色等級,沾色越嚴重,說明浮色洗滌越不干凈。
(2)開水浸泡法 將5 cm×10 cm待測樣布放入150 mL沸水中,浸泡20 min,目測比較水中的浮色,評定織物上的浮色染料殘留量。
1.3 影響水洗效果的主要因素
1. 3. 1 染料(親和力或直接性)的影響
染料結構不同,其性質(特別是其親和力)不同。一般直接性高的染料,從纖維內部擴散出來的速率很慢,而且在纖維表面解吸速率也很慢,因此直接性高的染料不易洗凈。如藏青M-2GE染色織物很難洗除干凈;黃K-RN和深藍K-R印花織物不但浮色難以洗凈,而且解吸下來的浮色染料又會返沾白底;翠藍活性染料都是銅酞菁結構,呈大分子立體形態,雖親和力很低,但擴散性也很差,水洗時浮色染料很難從纖維內部擴散至纖維表面,而且其溶解度低,在硬水中或電解質作用下很容易凝聚,因此,纖維表面的浮色也難以去除,即使洗除也容易返沾,使印花織物白底沾色嚴重,織物染色牢度差。
1. 3. 2 電解質濃度的影響
活性染料軋烘軋蒸工藝的固色液中,有大量的電解質鹽,因此纖維內部的浮色染料對纖維有很高的親和力,很難從纖維內部擴散出來,而且在大量鹽的作用下,染料凝聚,溶解度下降,很難解吸至水洗浴中。同時,電解質會降低織物與水洗浴中浮色染料之間的靜電斥力,增加了浮色染料的返沾。因此要盡可能降低水洗浴中電解質的濃度,在平幅水洗工藝中的臟洗階段,前幾格水洗槽需要大量水進行更新。
1. 3. 3 水洗溫度的影響
水洗溫度高的優點是:纖維溶脹充分,染料的分子運動加劇而更易擴散;染料對纖維的親和力降低;染料溶解度增加;水洗液的表面張力降低,可較好地潤濕織物;對于印花織物,使糊料更好地膨脹,從而較快地去除糊料。因此高溫水洗時,浮色染料很容易從纖維內部擴散出來,而且很快解吸擴散進水洗液中,即使在大量電解質的條件下,浮色染料也不會聚集返沾,從而白底很白,浮色去除很干凈,色牢度極佳。
1. 3. 4 水洗液pH值的影響
以pH=7時的浮色殘留量為100,不同pH值條件下的水洗效果見圖1。

從圖1可知, pH值在8~9時浮色染料去除效果最好。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