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紡紗質量水平突飛猛進,對紗線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追求零缺陷、無疵化生產,不斷提升產品的內在與外觀品質,是現代企業追求優質與高效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不但要求紗線具有很高的內在與外觀品質,還要滿足后道高效率的織造生產。如“熄燈生產、織造不斷頭”的生產方式就對紗線品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一方面棉花品質的改進為紗線質量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設備工藝技術水平和關鍵器材質量的提高為紡紗質量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證。據介紹,過去CJ14.6tex條干不勻率低于14%就可以說是業內先進水平,而目前11%已是正常水平,高水平的已達到10%以內。
如今,廣泛應用的光、機、電、氣動、液壓等傳感技術和變頻技術,推進了紡紗技術向自動化、智能化、連續化方向發展,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勞動生產率,也為質量管理手段現代化、系統化、科學化創造了條件,是紡織生產質量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合檢測實現全程可控
據江蘇悅達紡織集團副總經理戴俊介紹,近幾年來對紗線質量水平的評判標準發生了根本變化,使用者一方面關注指標質量,另一方面更關注實物質量和質量的穩定性與一致性。浙江雙可達紡織高級工程師倪士敏認為,質量控制的內涵包括質量提高和質量穩定,要在質量穩定的基礎上促進質量提高,在質量提高的基礎上推動質量穩定。質量提高后質量穩定更加重要,產品要達到零缺陷更加艱難。
因此,無錫慶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旻認為,單錠控制、在線檢測、模擬成品、預警預控、最佳質量成為紡紗質量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運用先進測試儀器和控制手段,在傳統控制基礎上加以改進提高,以適應現代紡紗生產中高檔紗線的品質要求。
為滿足用戶的要求,近年來悅達紡織探索如何發揮現代檢測設備的功能,把離線、在線、專家系統等檢測手段綜合運用到質量管理體系中,實現運用離線檢測控制紡紗質量水平和控制質量波動,運用在線技術減少質量弱環,運用專家系統進行質量監控的紡紗質量控制新體系。借助先進的離線檢測儀器功能,優化工藝設備狀態,提高質量水平。包括用好HVI,實現科學配棉;運用AFIS,建立半制品過程質量內控機制;提高烏斯特UT4、UTJ4對紗線質量的監控力度,改善成紗質量波動。
運用在線檢測技術查找質量弱環,提高質量的穩定性與一致性。隨著紡織生產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傳統的離線檢測已無法適應現代高速生產的需要。離線檢驗量僅占產品總量的萬分之一左右,檢測質量水平不能準確反映實物質量水平。應用全程在線監控技術已成為現代紡織發展的趨勢。在線檢測對產品進行100%的全面檢測,通過檢測調整、監控、報警等手段,可以把疵品或不合格品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在線檢測還具有質量分析、統計、產品評估等功能,可以把檢測、分析和優化生產有效地結合起來,為生產和質量控制實現自動化提供了保證。在線檢測在節約生產成本上有一定的優勢。離線與在線技術相結合,可以全面提升紗線品質。運用專家系統實現質量監控與優化,提高整體質量管理水平。
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表示,紗線的質量檢測技術引入紡織流程可以提高質量控制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十一五”期間,一些優秀紡機企業生產的主要紡紗設備均配有檢測裝置,但絕大多數紡紗企業從投資資金考慮,選配的不多,建立ERP管理系統的紡紗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推廣紡紗工序生產全自動化、信息化檢測和監控技術,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對提高紗線質量和生產效率能起到積極作用。目前要考慮的是如何適應現有設備流程端口,即時采集生產現場的運行數據,聯網形成生產管理系統,同時與WRP系統相連接。
科技手段助力質量提升
要實現紡紗過程中的全面控制,在傳統質量控制基礎上,應從原棉、半制品、成紗及絡筒方面加強質量控制的手段,離不開各環節先進的檢測技術。
計算機配棉技術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歷史,如今仍然面臨完善推廣。一方面,因為棉花來源廣泛,品質差異多,企業各自的產品戰略不同,計算機配棉實際上是對原棉數據的采集和儲備。另一方面,科技手段也得到了提升。目前推廣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是在收購中原料本身信息不全面,廠家在使用中質量變異比較大,棉包在處理中也發生變異,產品范圍廣。實施計算機配棉主要是取得完整的棉花基本數據,再建立模型,提高配棉精確度。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