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數碼噴射印花的特點
傳統的圓網印花、平網印花與數碼噴射印花方法的比較如表4所列。

傳統印花的工藝流程為:設計圖案→制圖(掃描,CAD)→分色→制膠片→制版→配色、調色→打小樣→投入生產(放大樣)數碼噴射印花的工藝流程為:設計圖案→CAD圖像→織物前處理→直接噴印織物從表4可以看出數碼噴射印花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1)印花過程數碼化。采用CAD系統設計圖案,用數碼噴射印花機打印。
(2)印花工序簡單化。取消了復雜的制版和配色調色工序,采用專用染料自動配色系統。
(3)印花質量高檔化。印花品色彩豐富,過渡自然、平滑,無套色限制(2~20套色)。采用CMYK4種基本色加專色,輸出1670萬種顏色;顏色數據由計算機自動記憶,保證大、小樣的一致性;采用微米級噴頭,輸出分辨率高達1440dpi;可以逼真地反映復雜度高的細節。
(4)靈活性強。無素材限制、無顏色限制、可調整圖形大小和位置、適合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生產、生產安排靈活、設計圖案可保存、可以隨調隨印。
(5)經濟性好。設備占地面積小、無須專用廠房、節約開版費、電子調漿系統費、縮短換色、換花樣的停機時間、從設計到產品生產周期短、新產品上市快。
(6)環保性好。染料按需噴到基質上,減少了浪費和廢棄;無廢水排出,符合環保的要求。
2 數碼噴射印花技術的應用
數碼噴射印花技術的應用需要考慮印墨、印花工藝流程、織物的預處理、數字圖像處理、噴印和后處理各種因素。
2.1 印墨
迄今為止,尚無普遍適用于紡織品數碼噴射印花的標準印墨配方,但所有印墨配方必須滿足一定的總體要求,如粘度、表面張力、密度、蒸汽壓、電導性、熱穩定性、毒性、易燃性、染料純度和溶解性、機械適應性、給色量、腐蝕性、儲存穩定性、顏色鮮艷度和耐光及耐洗牢度等,其中粘度、表面張力、穩定性、顏色鮮艷度和各項牢度是最重要的指標。噴墨印花的印墨配方包括色素(染料或涂料)、載體(粘合劑?樹脂)和添加劑(包括粘度調節劑、引發劑、助溶劑、分散劑、消泡劑、滲透劑、保濕劑等),其中添加劑應根據需要分別使用。
與傳統印花相比,數碼噴射印花印墨的粘度要低得多,因此,常采用合成增稠劑作為糊料,因為這些糊料的雜質含量比較少,而其結構粘度又較高。當染料溶液或印墨流經閥門和閥門板的各種通道時,因受到較高的壓力,染液變稀,粘度下降。在達到織物表面后,粘度又恢復到比較高的水平,可防止花紋滲化,保持比較高的輪廓清晰度。此外,這類增稠劑在染料固色的汽蒸條件下,可保持較高的粘度,而許多糊料在高溫下粘度下降很多,會引起花紋滲化[6]。
2.2 印花工藝流程
數碼噴射印花設備只解決了印制過程問題,對不同纖維織物還要選擇合理的工藝流程及工藝參數,這是實現批量生產和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與傳統的印花方法不同,它以練漂半制品(漂布)為坯布,省卻了退漿、煮練可能造成的污染,縮短了加工流程,較為經濟適宜。根據不同纖維染料上染機理的不同,選定不同的工藝。
(1)纖維素纖維的印花工藝流程:織物浸軋上漿→活性染料噴印→干燥→汽蒸(102℃,10~12min)→水洗→烘干
(2)滌綸織物的印花工藝流程:織物浸軋上漿→分散染料噴印→干燥→汽蒸(180℃,8min)→水洗→烘干
(3)絲綢、錦綸、羊毛織物的印花工藝流程:織物浸軋上漿→酸性染料噴印(絲織物也可用活性染料)→干燥→汽蒸(102℃,30min)→水洗→烘干
2.3 織物預處理
用于數碼噴射印花的織物,除了常規前處理(如纖維素纖維織物需燒毛、退漿、煮練、漂白、絲光)外,還需做特殊的預處理。這是因為在常規染料印花色漿中,除染料外,還需加入糊料和助劑,如活性染料印花色漿中要加入堿劑、尿素、間硝基苯磺酸鈉等,而噴射印花用的染料分子結構與常規印花用的染料是相同的,但它制成色料時,若加入糊料和助劑,就容易堵塞噴嘴,因此,用于數碼噴射印花的練漂半制品,需增加一道預處理工序———織物浸軋上漿。染料噴墨印花防止染液滲化的常用前處理劑如表5所示。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