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含氯酚
五氯苯酚(PCP)是紡織品采用的傳統防霉防腐劑。動物實驗證明,PCP是一種毒性物質,對人體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PCP十分穩定,在紡織品中的自然降解過程緩慢,穿著時會通過皮膚在人體內產生生物積累而危害人體健康。雖然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明令禁止,但實際上仍在使用中。2,3,5,6-四氯苯酚(TeCP)是PCP合成過程中的副產物,對人體和環境同樣有害。
2.7含氯有機載體
載體染色工藝是聚酯纖維純紡及混紡產品常用的染色工藝,有助于分散染料在常壓沸染條件下對聚酯纖維進行染色。某些廉價的含氯芳香組化合物,如三氯苯、二氯甲苯是高效的染色載體。研究表明,這些含氯芳香族化合物對環境是有害的,對人具有潛在的致畸和致癌性。
2.8殺蟲劑
天然植物纖維,如棉花在種植中會用到多種農藥。在棉花生長過程中被纖維吸收的農藥在紡織品加工過程中雖大部被去除,但仍有可能會有小部分殘留在最終產品上。這些農藥對人體的毒性強弱不一,且與在紡織品上的殘留量有關,其中有些極易經皮膚為人體所吸收,且對人體有相當的毒性,為致癌因素之一。
2.9多氯聯苯衍生物(PCBs)
人們常把在紡織品上檢測出殘留的多氯聯苯衍生物歸入殺蟲劑。其實多氯聯苯并非作為殺蟲劑,而是作為抗靜電劑及阻燃劑而可能被引入紡織品。多氯聯苯對人體有毒,會引起皮膚著色、腸胃不適,并有致癌作用。
2.10環境激素
環境激素是一類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極其有害的化學物質。目前被禁止的環境激素有70多種,與紡織助劑有關的有10種左右,除五氯苯酚、多氯聯苯外還有多氯二惡英、多氯二苯并呋喃、多溴聯苯、烷基酚、對硝基甲苯、鄰,對二苯基苯酚等。
3國內外紡織品生態標準的發展概況
從20世紀80年代起,工業化國家就開始對紡織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及其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研究,并從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制定方面采取了積極的步驟。
目前最有影響的生態紡織品標準是奧地利紡織研究院設計、國際紡織品生態學研究與檢測協會頒布的Oeko-TexStandard100標準。它首次引用了生態紡織品的概念,從消費者的角度,以不傷害使用者健康為前提,規定了紡織品生態性能最低要求,包括在紡織品中禁止或限量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值及分析方法。檢測項目共計14個大項42個小項,具體包括:pH值、甲醛、可萃取重金屬、殺蟲劑、含氯苯酚、氯化苯及氯化甲苯系列、PVC增塑劑、有機錫化合物、有害染料、抗微生物整理劑、阻燃劑、色牢度、揮發性物質、氣味等。
Oeko–TexStandard100的“生態性”是指最終產品對人身健康無害,即所謂人類生態學,不涉及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涉及紡織品生命全周期。歐共體的“Eco-Label”所倡導的則是全生態的概念,其評價標準涵蓋了某一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即生產的生態性、消費的生態性、處理的生態性。列入該標準考核范圍的化學品包括:纖維及紗線用助劑和整理劑,殺蟲或生物抑制產品,剝色或脫色、增重、輔助化學品清洗劑、織物柔軟劑和絡合劑、漂白劑,染料中的雜質、顏料中的雜質,鉻媒染料、金屬絡合染料、偶氮染料,致癌、致突變或對生殖系統有毒害的染料、具有潛在致敏性的染料、聚酯用鹵化載體,印染、甲醛、濕態加工的廢水排放,阻燃劑、防縮整理劑、填充材料、涂層、復合和薄膜產品等。由于歐共體的“Eco-Label”標準是以法律的形式推出的,其影響力將會進一步擴大并逐漸成為市場的主導。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