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昆蟲抗菌性蛋白質
利用昆蟲抗菌性蛋白質是紡織工業利用生物技術的一個方面。昆蟲適應環境能力很強,對細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襲有很強的抵抗力。從它們體內分離出抗菌性蛋白質并設法用于紡織品上,是抗菌防臭加工今后努力的方向[18、19]。
3紡織品抗菌加工方法
紡織品抗菌加工方法主要有共混紡絲法和后整理法。
3﹒1共混紡絲法
共混紡絲法主要是針對一些沒有反應性側基的纖維,如滌綸,丙綸等,是在纖維聚合階段或紡絲原液中將抗菌劑加入纖維中,用常規紡絲設備進行紡絲,可以制成具備抗菌性能的纖維。抗菌劑不僅存在于纖維的表面,而且均勻分散于纖維之中,并且可以慢慢的向外滲透,抗菌效果比較持久,織物手感較好。將抗菌纖維織成布后,所得的抗菌布料主要用于醫療衛生和服裝以及工業裝飾用布。
3﹒2后整理法
后整理法是指用含抗菌劑的溶液或樹脂對織物進行浸漬、浸軋或涂覆理,當通過高溫陪烘或其他方法蒸發時,織物上就會沉淀一層不溶或微溶的抗菌劑,從而使織物獲得抗菌性能。一般在染整加工最后階段進行處理,也可以在制成成品以后處理。按菌劑的種類和纖維類別不同可制得溶出型和非溶出型兩種抗菌紡織品。
溶出型抗菌紡織品是指可以從內部擴散到纖維表面形成抗菌環,從而殺死環內的細菌。這類紡織品耐水洗不好,適用于一次性紡織品或洗滌次數少的紡織品,如醫院包扎用繃帶、一次性手術服、一次性臺布和毛巾等。
非溶出型抗菌紡織品一般通過化學反應在纖維表面接上具有抗菌性能的基團而獲得。這些抗菌劑可以與纖維形成共價鍵或離子鍵,作用時抗菌劑不能擴散,但與該纖維接觸的細菌均可被殺滅,而且抗菌效果較為持久。可用于床上用品、內衣毛巾等紡織品。
4抗菌防臭效果測試
衡量抗菌防臭整理的抑菌、殺菌的效果,即抗菌防臭紡織品的檢測方法。目前國內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參考日本和美國的一些方法。
4﹒1AATCC-90試驗法
在瓊脂培養基上,接種試驗菌種,再緊貼上試樣。另取一塊未整理織物,貼在同一培養基上作對照。于37℃下培養24h后,借放大鏡觀察菌類繁殖情況和試樣周圍無菌區的暈圈大小,同時與對照的試驗情況比較。故該法也稱暈圈試驗法。
4﹒2AATCC-100試驗法
目前,在美國的三種抗菌定量試驗法中,AATCC—100為惟一的標準試驗法。其方法是﹕在滅菌織物上,接種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以瓊脂培養基培養,培養后與未整理織物相比較,得出細菌減少數。此法適用于容易從被加工纖維上溶出的抗菌劑,而不適用于加工纖維以化學方式相結合的抗菌劑[20]。
4﹒3振蕩燒瓶試驗法
振蕩燒瓶試驗法是美國道康寧公司為克服AATCC—100法的缺點而開發的,可用來評價用DC-5700加工的非溶出型抗菌纖維制品抗菌性能。此法為了增強試驗菌與試樣的接觸,把試樣投到盛有大量菌液的三角燒瓶中,經一定時間強烈振蕩后計測燒瓶內的細菌數,并與振蕩前的細菌數比較,定量表示其抑菌率。
5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
抗菌紡織品市場廣闊,我國在這方面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抗菌紡織品對提高我國衛生保健水平和降低公共環境交叉感染率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目前國內抗菌產品的質量體系尚未健全,還沒有相關的技術質量監督部門對抗菌產品性能進行檢測,消費者也無法從外觀上鑒別抗菌性能。因此需要建立產品質量監督和管理體系﹒使紡織品抗菌整理得到健康的發展[21]。抗菌整理未來的發展是開發安全型新型抗菌劑,探討安全型整理工藝,克服目前抗菌整理中的不足。
<<上一頁[1][2][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