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技術在我國有著古老而綿長的歷史,早在六朝、唐宋時期就有了五色夾纈羅裙的記載。據歷史考證,現今常見的染色工藝如扎染、蠟染和紡織品印花等都起源于中國。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活性染料的發展極為迅速,被大量應用到印花工藝中。我國也先后開發、生產了較為成熟的幾大類如X型,K型,KN型,M型,KE 型,KP型等高固色率、色譜齊全的活性染料。本文就影響活性染料印花質量的因素和常見的疵病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1.活性染料印花的工藝流程
坯布—翻縫割—退煮漂—烘干—印花—蒸化—水洗—后整理
2.前處理工序對印花質量的影響
2.1漂白工序
為了提高棉織物印花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在印花之前一般都要進行前處理,主要是漂白工序,目的是去除織物上的色素,提高織物的白度或色澤鮮艷度,同時也可去除織物上殘留的其它雜質如棉籽殼、蠟質等。
前處理工序中漂液的酸堿性、溫度、時間、濃度和穩定劑,都會對棉織物的白度一致性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要嚴格控制工藝條件。
2.2冷軋堆工藝
實踐中發現用冷軋堆工藝處理后的棉等半制品毛效不高,如用冷軋堆工藝處理的棉織物,使用進口高效煮練劑毛效達10cm左右,而用國產某些煮練劑毛效為7~8cm。7~8cm的毛效對普通織物印花是可行的,但不利于生產高檔印染產品。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