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應用歷史
生物用于麻類脫膠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東門之池,可以漚麻”,也就是把苧麻直接浸入水中,利用水和麻皮上網絡的微生物大量生長繁殖的同時,分解除去麻纖維上膠質物以達到脫膠的目的。
到上世紀50年代,對麻類浸解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離具有脫膠能力的微生物及其酶。1958年AE.M.M提出利用果膠酶進行麻類(如亞麻、大麻、苧麻)的脫膠;60年代以后,對于果膠酶的研究逐漸深入;1972年第1次報道產生果膠酶的微生物或果膠酶制劑在脫膠工業中加以利用;1973年根據果膠酶的作用機理將果膠酶分為兩大類,即果膠酯酶和解聚酶;1990年,分離到一株產果膠裂解酶的芽孢桿菌,對苧麻脫膠作出了很大貢獻[1]。與此同時,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麻類織物性能的進一步追求,應運而生了麻類織物生物整理技術,如酶洗、酶退漿、精練、漂白、廢液處理、生物軟麻、改性。
2.2、可應用的酶
麻類纖維主要成分為纖維素,與棉纖維同屬于天然纖維素纖維,所不同的是麻纖維的非纖維素成分(統稱膠質)含量高。膠質內又含有半纖維素、果膠、木質素等多種物質,紡織用麻纖維即是指從原麻中脫去部分或幾乎全部膠質而分離出纖維。因此,決定在麻紡織品加工過程中目前可以利用的生物酶有果膠酶、半纖維素酶、纖維素酶、木質素酶、過氧化氫酶、淀粉酶以及漆酶等。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