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退漿工藝
退漿是印染工藝流程中重要的前處理過程,本文參考《印染手冊(第二版)》[2]分別制定出四種退漿工藝的具體試驗工藝流程和工作液處方.
1.3.3 退漿效果檢測
退漿率是評價退漿效果的主要指標。退漿效果可使用色卡快速測定,比如TEGEWA評級方法。而適用于漿料退漿效果準確定量測定的方法,針對淀粉漿料有重量法、碘量發以及高氯酸法等,PVA漿料有碘-硼酸法、鉻酸法等[3]。對于混合漿料而言,宜采用重量法測定退漿前后織物重量變化,盡管失重部分除漿料外還包含其他水溶性物質,不夠準確,但針對同一織物進行化學含量定量分析時,水溶性物質的去除對于結果的精確性是有益的,而且該方法相比而言更為簡易方便。
本試驗中用織物退漿前后的失重率來表征退漿效果。失重率按式(1)計算。
M——失重率,%;
m0——退漿前織物干重,g;
m1——退漿后織物干重,g。
1.3.4 纖維含量定量分析
依照GB/T 2910.11—2009 《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1部分:纖維素纖維與聚酯纖維的混合物(硫酸法)》[4],每個試樣取5個測試點進行測試。
2 結果與討論
2.1 滌/棉坯布上漿料的定性
利用纖維細度儀獲得織物退漿前后纖維縱面圖像(圖1),可以清晰對比發現,退漿前棉織物上有漿料的存在。依照1.3.1的顯色試驗(如圖2所示)步驟,滴加試劑1織物中有部分紗線呈現藍色;滴加試劑2和試劑3則布面呈現綠色,由此判斷該試驗樣品僅含有淀粉漿料。
圖1滌棉織物退漿前后纖維縱向形態對比
圖2 織物滴加顯色劑后布面顏色變化
2.2 不同退漿工藝對退漿效果的影響
對同一織物采取四種不同的退漿方式,對比織物退漿前后失重率。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四種退漿工藝下樣品的失重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不同工藝條件下的退漿效果差異不大。其中,堿退漿工藝獲得的失重率最高,可能是堿液在煮沸過程中對樣品中的聚酯纖維成分產生破壞,造成重量損失。此外,通過對退漿后的織物圖像(如圖4所示)觀察比較發現,氧化退漿的樣品在去除漿料的同時獲得了漂白效果。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