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不同退漿工藝對滌/棉含量分析結果的影響
將同一樣品分別經過四種退漿處理后參照 GB/T 2910.11—2009進行化學定量分析。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若未采取退漿處理,溶解法進行定量分析后聚酯纖維含量僅為48.93%,與采用退漿工藝處理的樣品分析結果誤差約5%。由此可以發現,75%硫酸對于織物上漿料的溶解增大了棉纖維含量的比重,從而偏離真實的組分比例。
分析4種不同退漿前處理樣品的定量分析結果,發現酸退漿和氧化退漿對應的聚酯纖維含量高于堿退漿和酶退漿。堿劑可能造成溶解過程中聚酯纖維破損流失,導致聚酯纖維含量的降低,酶對淀粉漿料作用使布面上可能仍有一些水不溶物,硫酸溶解后相當于提高了棉纖維含量,考慮酸對棉織物的破壞的作用,可能在酸退漿過程中對織物具有破壞作用,對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氧化退漿對應定量分析后聚酯纖維含量雖然不是最高,但其數據的變異系數最小,表明試驗的穩定性和可重現性高,更適用于定量分析。
3 結論
1)對于帶有漿料的聚酯/棉混紡織物,非退漿和退漿工藝處理引起的織物含量定量分析結果誤差在5%左右,因此采取退漿前處理是必要的。
2)對多種退漿工藝比較發現,以織物退漿前后失重率表征退漿效果,各工藝的基本差異不大,但化學溶解對應的聚酯纖維含量卻出現差異,表明各退漿工藝對于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3)綜合考慮,氧化退漿是最理想的退漿方式,該方法下混紡織物的定量分析數據具有更高的重現性和可信度。
參考文獻:
[1] 馮開雋, 薛嘉棟 . 印染前處理[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141-144.
[2] 黃崇芬. 印染手冊(第二版)[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41-47.
[3] 范雪榮, 榮瑞萍, 紀惠軍. 紡織漿料檢測技術[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235-243.
[4] GB/T 2910.11—2009 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1部分:纖維素纖維與聚酯纖維的混合物(硫酸法)[S].
<<上一頁[1][2][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