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GC-180是從豆科類植的中提取的一種天然活性物質,它的化學名稱是4-二甲基一11氧糖甙。大量的涂敷實驗表明,GC-1800具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可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阻斷肽白三烯達到抗炎和抗過敏抗刺激及止癢的效果,并且對糜爛、燙傷、炎癥感染的肌膚有良好恢復作用[1]。毒理學實驗表明對皮膚等無任何不良刺激反應[2]。水溶性的GC-1800對纖維無親和力,我們嘗試將GC-1800制成微膠囊,使它轉變為不溶于水的物質后整理于織物,使織物具有緩釋活性成分而達到潔膚的保健功效。
1.微膠囊的制備
1.1微膠囊技術
物質微膠囊是近代開發出來的新技術,已廣泛用于醫藥、農藥、衛生用品、化妝品、粘合劑和紡織品加工等方面。微膠囊由外膜(囊壁)和內芯兩部分組成,它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作外膜,將極其微小的內芯物質(液滴或固體等)包覆成半透性或密閉性的微小囊狀物,其粒徑大小一般在1-500μm,微膠囊的功能主要有(1)定時或逐步釋放內芯材料;(2)長期保存不穩定或易揮發的物質;(3)阻止反應;(4)改變物質性質;(5)將液相變為固相。
制備抽膠囊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種:相分離法、界面反應法、物理法。
相分離法也稱為凝聚法,是先將芯材乳化或分散在溶有壁材的連續相中,加入另一種物質或不良溶劑,或通過其它手段使壁材溶解度降低而從連續相中分離出來,包裹在芯材物上形成微膠囊。對油溶性固體或液體進行微膠囊化稱為水相分離法。對于水溶性或親水性物質的微膠囊化則稱為有機相分離。它是指在某一種聚合物的溶液中,加入一種對該聚合物為非溶媒的液體,引起相分離而將芯材物包裹成微膠囊[3]。本實驗采用有機相分離法。
1.2
電動攪拌機、三口燒瓶、METTLER TOLEDO電子天平,Nicdet 510P紅外光譜儀。
改性天然高分子物LUL(自制),乙酸乙酯(分析純),液體石蠟(CP),GC-1800(北京耐確生化技術研究所)。
1.3實驗原理
改性天然高分子物LUL可溶于乙酸乙酯中,在該溶液中加入研磨得很細的囊芯材料,攪拌使懸浮液均勻,緩慢加入液體石蠟,乙酸乙酯逐漸移向液體石蠟,而使LUL溶解度降低,從溶液中析出,沉積在微小顆粒GC-1800表面,將其包裹住形成微膠囊。
1.4操作步驟
稱取活性物質GC-1800適量,加入到高聚物LUL的乙酸乙酯(100ml)溶液中,維持攪拌速度800r/分加入液體石蠟(50ml),(須逐滴加入)產生相分離。繼續攪拌20分,靜置。過濾,室溫干燥得樣品。
1.5應注意的問題
攪拌器內的液體應越多越好,即減少容器的內表面,這樣可以防止高聚物LUL沾附于容器內壁,造成無效包裹。
2.微膠囊的檢測
2.1微膠囊的顯微鏡觀察
將微囊分散液制成涂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目鏡測微尺10×10),粒徑尺寸在20μm~500μm。
2.2微膠囊的緩釋效果檢測
將靜置的微囊干燥后研磨呈細粉狀。將標樣天然活性物質GC-1800少量作紅外光譜(圖1)。將細粉狀的微囊加入50ml蒸餾水,充分攪拌,使可能粘附在微囊外的水溶性物質溶解,過濾、干燥,再置研缽中研20分鐘,加入50ml蒸餾水,攪拌,取少許溶液涂于薄片,作紅外光譜(圖2)。分析圖1、圖2可知,GC-1800與研磨后的微囊具有比較一致的紅光譜曲線,在3200-3400,1600,1400,與1100CM-1處均有較強吸收峰,但是圖2的各個吸收峰的吸收率要比圖1低很多,說明微囊研磨后某些囊壁破裂,可釋放出一定量的活性物質GC-1800,但是數量要比純GC-1800低很多,因而峰值偏低。

3.GC-1800微膠囊的整理工藝
試制的GC-1800微膠囊的壁
純棉織物由于紗線疏松、纖維表面積大,整理劑利于滲透進入紗線內部而粘著于纖維表面,產生較好的親和力,壁免了粘附于織物表面易脫落的缺點,并且吸濕透氣、穿著舒適。
3.1整理液組成
GC-1800微膠囊整理劑0.5-1%(owf)
聚丙烯酸酯類粘合劑1%
JFC 0.2%
柔軟劑AV-9102%
浴比:1:8,軋干脫水后,于100-110℃烘2分鐘。整理設備為溢流染色機,柔軟軋干設備,松式烘干機,軋光機。加料時注意將粘合劑等整理劑用水化勻后緩慢均勻加入整理設備,避免因加入速度過快而出現的色斑。
3.2整理工藝探討
聚丙烯酸酯類粘合劑具有比較強的粘合性,嵌入紗線內部,將微囊細小顆粒與纖維粘合。使用時必須選取合適用量(1-1.5%),用量高時手感易發硬。并在整理時加入有機硅柔軟劑AV-910,使織物具有柔軟滑爽的感覺。為利于整理液滲透進入纖維,可加入少量非離子性的滲透劑JFC。
您所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