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大豆蛋白纖維具有良好的親膚性和優良的功能性,但它和許多再生纖維一樣有一定局限性。大豆纖維的組成是植物蛋白質和聚乙烯醇,其中植物蛋白質僅占總量的20%,聚乙烯醇則占總量的80%左右。聚乙烯醇會使大豆蛋白纖維的色澤變淺,同時影響它的服用性能。此外,大豆纖維耐熱性差,容易發黃和變粘,且在堿性條件下纖維也容易受損變軟,加之纖維的天然色素難以去除,使染色難度增加;而纖維加工中的縮甲醛化處理所殘留的游離甲醛也使它的環保生態效果受到影響。
將大豆纖維與苧麻纖維按一定比例混紡,可以改善織物的質感和外觀,使兩種纖維在物理性能上取長補短,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于苧麻纖維剛性強而產生的刺癢感,起到優勢互補的效果,還可提高紡織品的服用耐久性。混紡前后紗線的橫截面和縱向形態見圖l。大豆纖維與苧麻纖維混紡后,染整加工難度隨之增加。首先是各組成纖維對堿劑、氧化劑、還原劑、濕熱和干熱等敏感程度不同,在染整加工時易造成纖維

大豆纖維橫截面大豆紗縱向苧麻纖維橫截面麻紗縱向


混紡紗橫截面混紡紗縱問
圖1大豆蛋白纖維和苧麻纖維混紡前后的橫截面和縱向
損傷和黃變、強力下降,且各纖維的收縮率不同,從而影響成品織物的外觀和質量指標,并增加工藝控制的難度;其次,大豆蛋白纖維呈米黃色,這種可能源白豆粕的色素及二醛類交聯劑與聚乙烯醇和大豆中氨基酸等反應物所致的發色色素極難去除,漂白難度很大。本文對大豆纖維/苧麻混紡織物漂白產品的生產工藝進行了分析,著重研究低溫漂白處理工藝的可行性。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主要藥品及儀器
材料18.45 tex/2純大豆纖維紗線和33.33 tex/2純苧麻紗線(紹興縣三和新世紀紗線面料開發公司),由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織制成襪筒;12.5 tex/2大豆纖維/苧麻(70/30)混紡紗線(上海毛麻紡織研究所),由蕪湖萬和羊毛衫廠制成橫機針織物。
藥品纖維素酶(上海杰能科有限公司)、SKD-301煮煉
儀器SF600電腦測色配色儀(美國Datacolor公司)、光學顯微鏡(Nikon公司)、H5KS TEST EQUIP-MENT單紗強力測試儀(HOUNSFIIELD公司)、Rapid染色機(臺灣瑞比公司)、Y-25012常溫染樣機(上海龍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WSB-II白度計(溫州儀器儀表有限公司)、頂破強力試驗儀Y631(常州第二紡織機械廠)等。
1.2試驗方法
1.2.1堿精練工藝/g·L-1
NaOH 15
Na2C03 4
溫度/℃90
浴比1:20
時間/h 2
工藝曲線

1.2.2酶處理工藝
(1)纖維素酶處理/g·L-1
杰能科纖維素酶3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JFC適量
pH值(醋酸調節)5
浴比1:15
溫度/℃45~55
時間/min 45
工藝曲線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