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處理工藝
國內最常規的粗條燈芯絨坯布規格為:42/20×2158×170 47.5英寸或38英寸,12×1664×128 47.5英寸或38英寸,條數在6-7條之間。粗條印花燈芯絨的前處理要求退漿凈、煮練透、白度一致,毛效達到9cm上,并能在現有的燈芯絨前處理設備上完成。
工藝流程:
坯布檢驗→翻布、縫頭→軋蒸烘→割絨→修補→退漿→前刷毛→燒毛→煮練→漂白
它與中細條燈芯絨印花半制品有以下不同之處:
(1)由于其有較高的絨峰,所以在經過軋點時.壓力不宜過大,并應對退漿、煮練的助劑用量作適當調整。
(2)在印花前需浸軋滲透劑JFC 10g/L,溫度45-50℃。浸軋滲透劑JFC(三浸二軋)不但對提高印花粗條燈芯絨半制品毛效有幫助,還可縮小原半制品左中右及匹與匹之間的毛效差異。此外,印花前先進行一次拉幅,對改善印花露地是有效的,因為燈芯絨經過拉幅后,絨弄相對增大了,即相對增強了纖維之間對色漿的吸收。
花筒準備
一般燈芯絨織物的印花花筒的腐蝕深度在14-18絲之間,而粗條燈芯絨的絨峰較高,對色漿的需求量相對較多,故要深些。生產實踐證明,一般深度控制在22-24絲,鋼芯以16-18"為宜。當然,其深度還應根據印花塊面的大小和工藝而定。在花筒雕刻時,除花筒雕刻深度外,腐蝕時的開面則是另一個重要方面,要求開面要大,斜紋線不能塌,峰谷應該是u字型,而不是v字型,這有利于花筒的含漿。花筒塊面的邊線不能過深,對于改善花筒在22-24絲深度的情況下,保證輪廓的清晰度和開車順利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可通過兩次腐蝕來解決,一次腐蝕后,涂蠟,再腐蝕到需要的深度,腐蝕后,花筒盡可能地少磨或不磨。
印花注意事項
印制粗條燈芯絨,壓力的控制是很重要的。我們曾經認為加大壓力有利于解決露地現象,事實上一味加大壓力,并不能解決露地,相反,有時會更嚴重。粗條燈芯絨的絨毛與絨弄的高度比中、細條燈芯絨要相差許多倍以上。增大印花壓
各種印花工藝的注意點
我們曾在試生產時發現,即使用同一批前處理的布(毛效一致),同一套花筒在相同的壓力下,不同的印花工藝印出的粗條印花燈芯絨,有的露地,有的不露地。經過分析,我們發現不同染料的印花工藝對粗條燈芯絨的滲透強弱分別為:活性染料>穩定性偶氮染料>冰染料。由于活性染料印制后,染料還沒有固著,汽蒸時,染料在尿素的作用下,借助于蒸汽不斷地向纖維內部和周圍擴散和滲透,這就有利于改善燈芯絨露地的情況。穩定性偶氮染料工藝的發色是在汽蒸箱中完成的,而冰染料工藝的發色幾乎是在印機落布后就已經完成,后者沒有在汽蒸箱中再擴散的可能。至于活性染料工藝與穩定性偶氮染料工藝的擴散、滲透差異,除了與它們之間的分子量大小、親和力差異有關外,另一個原因可能由于活性染料和海藻酸鈉均為陰離子性。
需要指出的是,用冰染料工藝亦存在有時露地,有時不露地的情況。產生露地的情況一般都發生在印花機車頭發色較快的時候,而冰漿發色較慢時,露地則有改善。我們設想在冰染料發色前,染料有一個向纖維內部和周圍擴散、滲透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發色后即已停止,可否通過相對延長發色時間來增強擴散、滲透作用呢?一般而言,冰染料在pH值低的條件下,偶合速度就慢,發色時間則長基于上述原理我們采取降低
印花糊料的選擇
印花色漿中糊料的選擇,對于促進染料的擴散和滲透是重要的。粗條燈芯絨印花的色漿要求比通常的印花色漿具有更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且有良好的觸變性。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我們對以上三種工藝分別采用海藻酸鈉與A邦漿混合糊和合成龍膠與A邦漿混合糊。A邦漿中火油的存在,使混合糊既有較高的含固量,又不至于色漿太粘稠,從而適合于粗條燈芯絨的印花。
制備混合糊的操作為:先將海藻酸鈉原糊或合成龍膠原糊攪拌10-15min,然后逐漸加入A邦漿,加畢后,繼續攪拌15min,此時的混合糊經乳化后,有較好的穩定性。
后處理
印花粗條燈芯絨汽蒸時,在保證汽蒸溫度和無滴水的條件下,要盡量保證濕度。汽蒸時間比中、粗條燈芯緘略多1min。后平洗同正常工藝,后刷毛則根據花型和客戶的要求而定。有些類似毛織格和較抽象花型經過后刷毛后,會產生一種朦朧的視覺,迎合了一部分消費者的仿舊心理。
來源:紡織品印花
您所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