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真絲綢的染色溫度一般控制在90~95℃左右,較高的染色溫度有利于纖維充分膨化,并使吸附在纖維表面的染料分子進一步向纖維內(nèi)部擴散,獲得較高的上染率,但在較高的溫度下染色,容易產(chǎn)生真絲綢的“灰傷”問題,此外,初染溫度過高,還會出現(xiàn)染色不勻現(xiàn)象,因此,研究真絲綢的低溫染色十分必要。
本文在弱酸性染料染真絲綢時,通過控制染色的pH值及染色溫度,使之線性上染,達到在較低的染色溫度下既保證,上染的均勻性,又使織物最終獲得較高的上染率。
1實驗
1.1材料
織物:練白12102雙縐。
染料與藥品:弱酸性嫩黃G、弱酸性綠5GS、弱酸性紅N-B、弱酸性艷藍6B、市售平平加O、醋酸。
儀器設(shè)備:L-12B、L-24B震蕩試樣機,UV2550Z紫外分光光度計,PHS-3酸度計,Ultra2ScanXE測色儀。
1.2實驗方法
1.2.1上染百分率的測定上染百分率的測試采用殘液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試染色原液與殘液的光密度,由下式計算染料在纖維上的上染百分率:

式中:C0為原液的濃度(g/L);A為殘液稀釋k倍后的吸光度;K為標準曲線的斜率(μg/mL)。
1.2.2勻染性的測定
在織物上任取20個點,在λwkt處用測色配色儀測定其表觀深度(K/S值),然后計算出平均值及標準偏差Sr,以此來表示染色織物的勻染性。測試時采用D65光源,觀察角10°。

式中:n-測定次數(shù)。
在進行勻染性比較時,標準偏差Sr愈小,勻染性愈好。
2結(jié)果與討論
2.1 pH控制染色、pH控制條件下低溫染色與常規(guī)染色的上染曲線的比較選擇弱酸性嫩黃G、紅N-B、綠5GS、艷藍6B等4只染料分別進行pH控制染色、pH控制條件下.低溫染色及常規(guī)染色。3種染色方法的染液配方、染色工藝相同。pH控制條件下低溫染色與pH控制染色的區(qū)別是,后者的最終染色溫度為90℃或95℃,而前者的最終染色溫度為75℃;常規(guī)染色與pH控制染色的區(qū)別是,pH控制染色過程中逐漸加酸,
將所得到的3條上染曲線相比較,可得圖1~圖4。

染料owf1%,平平加0 1g/L,浴比1:50,始染pH=6.74,40℃→75/95℃
圖1弱酸性嫩黃G的三種染色方法的上染曲線的比較

染料owfl%,平平加O 1g/L,浴比1:50,始染pH=6.42,室溫→75/90℃
圖2弱酸性紅N-B的三種染色方法的上染曲線的比較

染料owf1%,平平加0 1g/L,浴比1:50,始染pH=6.60,40℃→75/90℃
圖3弱酸性綠5GS的三種染色方法的上染曲線的比較

染料owf 1%,平平加0 1g/L,浴比1:50,始染pH=6.04,室溫→75/90℃
圖4弱酸性艷藍6B的三種染色方法的上染曲線的比較
圖1可以看出弱酸性嫩黃G在不加酸的情況下的初始上染率與最終上染率都很低,通過進行pH控制染色,上染曲線實現(xiàn)了線性關(guān)系上染,提高了染料的最終的上染率;在pH控制條件下進行低溫染色時,上染曲線保持了較好的線性關(guān)系,但是最終上染率比pH控制染色低。說明弱酸性嫩黃G進行pH控制條件下低溫染色,可以實現(xiàn)線性關(guān)系上染,可以達到相對較高的最終上染率。
您所在的位置:








編.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