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紗牽伸上羅拉是紡紗牽伸系統中極重要的部件。上羅拉和羅拉(又稱下羅拉)共同作用實現了對紗條的握持。就常規紡紗而言,包括并條機、精梳機、粗紗機及細紗機都有牽伸上羅拉部件(俗稱皮輥,以下簡稱皮輥)。這幾種設備的皮輥都是由外層橡膠(俗稱膠輥,以下簡稱膠輥)和內部鐵芯(即皮輥軸承或芯軸)構成。嚴格來講皮輥是一個組件,其內部的鐵芯由機械廠制造,外部的膠輥由橡膠廠生產,最后由棉紡廠的皮輥房(或社會上的專業皮輥加工點)進行皮輥制作,皮輥制作包括:壓套膠輥、磨削膠輥、膠輥上涂料(或紫外線光照)等。
皮輥跳動的理論檢測方法
理論上,皮輥跳動的檢測方法見圖1、圖2。測量粗、細紗皮輥的跳動量時,固定住軸承中間的握持檔,手動旋轉膠輥,用百分表檢測膠輥表面的跳動量。測量并條、精梳皮輥的跳動量時,固定住兩端的軸套,手動旋轉膠輥,用百分表檢測膠輥表面的跳動量。
實踐證明,當皮輥的膠輥硬度大于80度時,用圖1、圖2的方法能夠較準確地測出膠輥的跳動量;但當膠輥的硬度小于70度時,由于膠輥硬度低,百分表的表頭會壓陷膠輥,不能準確測量膠輥的跳動量,誤差較大。
皮輥跳動檢測的常見錯誤
大多數皮輥房都用V形鐵檢測皮輥的大小頭。但不少棉紡廠的皮輥房師傅誤以為用V形鐵測量的皮輥兩頭大小頭在0.03毫米以內,皮輥就合格了,不需要再檢查其它了。
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V形鐵測量方法只能測量皮輥兩頭直徑大小的一致性(俗稱大小頭),這只是膠輥磨削質量的指標之一,這樣測量合格,只說明皮輥兩頭大小頭合格。圖3中的皮輥顯然相對于鐵芯偏心,由于大小頭一致,V形鐵測不出皮輥跳動。
皮輥活鑒定機也在一些棉紡廠得到應用。當膠輥的硬度較高(如大于80度)時,這種檢測方法僅能測出膠輥的橢圓(偶數多邊形),甚至連膠輥的棱圓(奇數多邊形)也測不出。當膠輥硬度小于70度時,即使膠輥橢圓0.03~0.05毫米也測不出。這種檢測方法也不能檢測皮輥的跳動。
圖4中的膠輥相對于鐵芯明顯有跳動,但由于圖四所示的膠輥很圓,在“活鑒定機”檢測中,百分表會反應膠輥很圓,但不能反映膠輥跳動(即膠輥外圓相對于鐵芯的偏心)。
經過試驗,我們發現可以用圖五示意的方法來測量硬度在65度左右的軟彈性膠輥的跳動量。在圖5中,因膠輥與滾軸的接觸長度為膠輥長度,且是雙線接觸,從而消除了膠輥軟彈性的影響,并且百分表的測點在軸承上,使得百分表能測出跳動量。
測量時,兩滾軸同相等速轉動,上羅拉在兩滾軸的帶動下轉動,測量時必須用手輕輕捏住芯軸,保持芯軸不旋轉,用百分表測量皮輥軸承的芯軸的跳動量。此時百分表反應的是芯軸相對于膠輥的跳動量,反推即為皮輥膠輥表面對軸承芯軸的跳動量,由于這時芯軸不旋轉,所以此跳動量反映的是膠輥對軸承旋轉中心的跳動,簡稱為膠輥的跳動量。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