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和苧麻都是植物纖維素纖維,理化性能相近[1],其混紡產品既不能用化學分析方法測定其組成含量,也不能用化學溶解法分離,造成對其混紡比測定的困難。目前國內普遍按照紡織行業標準FZ/T30003-2000《棉麻混紡產品定量分析方法-顯微投影法》和SN/T0756-1999《進出口麻棉混紡產品定量分析方法———纖維投影儀法》對棉麻混紡產品進行含量分析[2]。但采用這種方法時,由于麻纖維和棉纖維的形態結構多樣性、加工受損等原因,顯微投影不易鑒別,非圓形截面和胞腔結構使其比重的計算產生誤差[3],以及取樣的代表性和載玻片制樣等問題[2],為測試方法帶來較大誤差。
由于麻纖維的取向度和結晶度高于棉[4],使得它們在染色速率、飽和吸附值、染品顏色特征等方面的不同[5],通過染色方法可能判定麻棉的混紡比。在這個方面,潘福奎等[6]利用活性染料對棉麻上染率的差別測定棉麻混紡比做了有益的探索。筆者嘗試用直接染料和陽離子染料分別對苧麻和棉纖維在相同條件下染色,利用反射式分光光度儀測定染色纖維的色度學數據,比較兩種纖維之間的色差值,以便分別篩選出色差較大的紅、黃、青(或藍色)染料,為采用三原色染色法測定棉麻混紡比奠定基礎。同時,筆者的研究結果也可為麻棉混紡織物的染色提供參考。
1試驗部分
[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