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討論
2.1引發劑用量對單體轉化率和分子量的影響
引發劑是含有弱鍵的一類化合物,它們在光和熱的作用下,共價鍵均裂開,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引發單體聚合,在相同的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內,改變引發劑的濃度,隨著引發劑濃度的增加,單體轉化率升高,而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都下降,因此在該核/殼聚合反應中,要很好地控制引發劑的加入速率。
2.2乳化劑的選擇和用量對反應的影響
乳化劑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它能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從而對單體液滴有保護作用,在水中形成膠束,對單體有增溶作用。單體種類不同,選擇的乳化劑種類也不同,在該核/殼共聚中選擇陰離子型乳化劑和非離子型乳化劑并用效果較好,用量一般為單體量的5%。改變乳化劑的用量,雖然對核的單體轉化率等有一定的影響,但對共聚物的分子量及作為殼的單體轉化率和共聚率均有影響。隨著乳化劑用量的增多,共聚物的分子量逐漸降低,這是因為乳化劑用量增加,形成膠束粒子的數目增加而使共聚反應的表面積增大,共聚點增加使平均分子量下降,而共聚率反而提高,這說明核/殼乳液聚合反應是受表面控制的一種反應。
2.3加料速度對乳液的影響
烯類單體的加入速度對反應的影響很大,當滴加過快時(超過60kg/h),乳液就會爆聚而破乳結大塊,特別是到了加料后期,更要控制好加料速度。
2.4加料溫度對反應的影響
多元共聚反應屬自由基型溶液聚合反應,反應速度與反應溫度呈比例關系。試驗證明,在反應時間恒定的條件下,溫度越高,引發劑分解速度越大,單體在體系中的擴散速度加快,單體的轉化率和聚合量增加,無疑有利于共聚反應,但反應溫度過高,加快了烯類的揮發速度,增大了分子鏈轉移的機會,反應劇烈,容易結塊;加料溫度過低,單體基本上不起反應,到最后高溫階段容易沖料,因此,最佳的加料溫度為75~80℃。
2.5攪拌速度對乳液的影響
由于聚合反應是在乳液中進行的,該反應是受表面控制的一種反應,攪拌速度過快,乳液表面容易形成泡沫,使加入的原料單體不能進入乳液,而在表面聚合,這樣就容易破乳、結塊,因此,攪拌速度一定要控制在60~120r/min。
2.6添加劑對乳液性能的影響
該乳液聚合時使用的聚乙烯醇既有良好的保護膠體作用,又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同時,它自身也有很好的粘附性。為了使該乳液無論在夏季還是在冬季使用都有良好的成膜性、粘接性、柔軟性及光澤性,降低最低成膜溫度或改變熱粘接溫度等,在乳液中加入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它能給予樹脂薄膜撓曲性和柔軟性,無毒、無臭,價格適中。為了防止該乳液冰結,往往加入一定量的乙二醇,它能使水的冰點下降,強化粒子的水合層,防止粒子融結。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