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現代抗菌防臭(又名衛生)整理劑的發展史,可追溯到1935年由G.Domak使用季銨鹽處理的軍服,以防止負傷士兵的二次感染。1947年美國市場上出現了由季銨鹽處理的尿布、繃帶和毛巾等商品,可預防嬰兒得氨性皮炎癥[1]。1952年英國Engel等人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處理毛毯和床(坐)墊面料,但由于季銨鹽活性較低,不耐水洗和皂洗。以后,曾一度使用有機汞、有機錫等高效殺菌劑作為紡織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劑。但是,由于這類高效殺菌劑很容易引起人體皮膚的傷害,不久就被淘汰了。以后抗菌防臭整理劑一直沿著安全、高效廣譜抗菌
1前言
現代抗菌防臭(又名衛生)整理劑的發展史,可追溯到1935年由G.Domak使用季銨鹽處理的軍服,以防止負傷士兵的二次感染。1947年美國市場上出現了由季銨鹽處理的尿布、繃帶和毛巾等商品,可預防嬰兒得氨性皮炎癥[1]。1952年英國Engel等人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處理毛毯和床(坐)墊面料,但由于季銨鹽活性較低,不耐水洗和皂洗。以后,曾一度使用有機汞、有機錫等高效殺菌劑作為紡織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劑。但是,由于這類高效殺菌劑很容易引起人體皮膚的傷害,不久就被淘汰了。以后抗菌防臭整理劑一直沿著安全、高效廣譜抗菌和耐久性的方向開發。直至1975年美國道康寧公司推出有機硅季銨鹽(即商品名為DC-5700),可以說是現代抗菌防臭劑中最完美的代表性品種之一。但最近十多年來,無機化合物、纖維配位結合的金屬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等三方面的抗菌防臭整理劑的開發研究,其進展令人矚目。
抗菌防臭整理劑的用途主要涉及化妝品、食品、醫藥、造紙和紡織品等。本文就纖維用抗菌防臭劑作一簡單介紹。
2抗菌防臭整理劑的種類
抗菌防臭整理劑按其化學結構可分為:醇類、酚類、醛類、酯類、醚類、腈類、鹵素類、吡啶、喹啉類、噻唑類、雙胍類、二硫化合物、硫代氨基甲酸酯類、(多)糖類、表面活性劑類、無機化合物、金屬類以及天然化合物等。但有些抗菌防臭整理劑有不良的副作用,已禁止在服裝面料方面使用。如著名商品Irgasan DP300,其學名為2,4,4'-三氯-2'-羥基二苯醚,其整理產品與含氯漂白劑作用后,會生成三種有毒的氯化物,反應式如下:

上述生成物經熱或紫外線照射后,會進一步生成四氯二氧雜環己烷(即四氯二噁氧)的致癌物質[2、3],故早己禁用。此外,如2-溴化肉桂醛,2-(3,5二甲基吡唑基)-4-羥基嘧啶和2-(4-噻唑基)苯并咪唑等也都列人禁用范圍。
[1][2][3][4][5][6][7][8][9][10]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