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與纖維配位的金屬化合物
與纖維能形成配位的金屬化合物,其代表性產品是陽離子可染聚酯與銀離子結合的銀磺酸酯,如下式所示:

其制備方法是將陽離子可染聚酯織物,在浴比為1:5條件下,在0.002%濃度的硝酸銀溶液中浸漬處理,于沸騰時攪拌處理2Omin;待冷卻后,用水洗凈烘干,使聚酯的可染性基團(SO3-)與銀離子(Ag+)結合而固著,即具有抗菌性。
這種金屬配位形成抗菌性機理,是利用銀離子阻礙電子傳導系統,以及與DNA反應,破壞細胞內蛋白質構造而產生代謝阻礙。
3.3銅化合物
以銅化合物作為抗菌劑的開發,當推由日本蠶毛染色株式會社的商品"Samdaron-SSN",它具有導電和抗菌兩種性能;以及由旭化成公司開發的導電抗菌性粘膠纖維,其商品名為"Asahi BCY"。
前者將聚丙烯腈織物或纖維浸漬于含有銨及羥胺硫酸鹽的硫酸銅溶液中(濃度為2%-3%),進行還原處理。聚丙烯腈上的氰基與硫化亞銅產生絡合反應,生成穩定的含銅配位高分子化合物。經上述處理后,除抗菌性外,還具有導電性。該產品耐洗性能卓越,對細菌和真菌具有強大的殺滅效果。產品的安全性良好,急性毒性LD50=1320mg/kg(經口、小鼠),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Sallmonella typhimusium)的變異原試驗呈陰性,河合法的皮膚貼敷試驗呈準陰性。
后者是在銅氨再生纖維素制造過程中控制硫化銅量,使銅化合物均勻分散于纖維中,之后經硫化處理(如硫化鉀等),使纖維中硫化銅(CuS和Cu2S)含量為15%-20%。這種改性粘膠除具有抗菌性外,同時有除臭、導電和阻燃性能。
以上兩種導人銅化合物的纖維,其抗菌機理是藉銅離子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與細胞內酶的硫基結合,使酶活性降低,阻礙代謝機能抑制其成長,從而殺滅之。
此外,棉和羊毛等天然纖維,也可藉化學方法改性后,導人銅、鋅等金屬,同樣可產生抗菌防臭性能。
3.4季銨鹽
季銨化合物是最常用的抗菌劑,由于其與纖維的結合力很差,故與反應性樹脂并用,以提高其耐久性。例如,日本可樂麗的Saniter與日清紡的Peachfresh,就是季銨鹽與反應性樹脂同浴整理而成的商品。
季銨鹽抗菌劑系脂肪族季銨鹽或聚烷氧基三烷基氯化銨(polyoxyalky trialkyl Amonium Chlorid),化學結構通式如下:

R~脂肪烷基;X-~陰離子;R’~CH2CH2;R~CH3
這類抗菌劑主要用于純聚酯織物上。急性毒性LD50=6510mg/kg(經口、小鼠);對兔子的皮膚刺激試驗、Ames變異試驗及大腸桿菌變異試驗呈陰性;魚毒性Tl50=4lmL/L;對人的皮膚貼敷試驗呈準陰性,故安全性很高。
季銨鹽的抗菌機理是利用表面靜電吸附,使微生物細胞的組織發生變化(酶阻礙細胞膜的損傷),從而使酶蛋白質與核酸變性。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