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Weyenberg等人發表了硅氧烷乳液聚合法的研究報告,1972年Rooks R.J.發表了乳液聚合的硅氧烷乳液在織物整理上的應用報告,1976年美國DOW CORNING公司公布了用乳液聚合法研制成功的DC-1111乳液及其在織物柔軟整理方面的應用報告。這種用乳液聚合法生產的陰離子型乳液(Ⅲ),性能較穩定,適應性強,耐皂洗牢度由3~5次提高至15次之多,它向永久性整理前進了一大步。α、ω-二羥基聚二甲基硅氧烷(Ⅲ)(簡稱羥乳)可以稱之為有機硅織物整理劑的第二代產品。79到80年間瑞士Ciba一Geigy公司研制成功、并生產的硅酮彈性體Ultratex FSA非離子型羥乳,是其 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分子量已達20萬以上。這類產品,為取得較好的整理效果,一般需用配套的甲基氫聚硅氧烷(Ⅱ)或一甲基三甲氧基硅烷(Ⅳ)作交聯劑,有機錫、有機鋅等有機金屬化合物作為催化劑: 1977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化學所和北京化工二廠協作研制了陽離子氫乳(QR-Ol)并大量生產,這是我國第一個乳液聚合法生產的有機硅織物整理劑乳液。此后國內各家生產的羥乳型號很多,有陽離子型的,陰離子型的。1985年上海從瑞士Ciba-Geigy公司引進了Ultratex FSA的生產技術。 嗣后,國外相繼開發生產了一大批改性的有機硅彈性體,它是通過在大分子上引入了一些活性基團來實現的,如引入環氧基、氨基、環氧氨基等。經過改性的硅酮彈性體都帶有活性基團,反應性好,能改善耐久性,而且引入氨基,在酸性溶液中大分子呈陽離子性,對纖維素具有親和性,提高整理效果。氨基聚硅氧烷被稱為新一代最佳聚硅氧烷柔軟劑。胺基有機硅是八九十年代,高檔的紡織品后整理劑。廣泛用于各種織物的柔軟整理,可使棉、麻、蠶絲、羊毛、滌綸、錦綸和晴綸等織物獲得柔軟、滑爽、豐滿的手感,光澤柔和的外觀。 在國內,山東大學1982年研制成功的STU-l(陰離子型)、STU-2(陽離子型)(V)是氨基改性的硅酮彈性體。 其中;R= -OH、-OR,R’=氨烷基。 另外,區別于以往的有機硅整理劑,STU-1(-2)是自交聯型氨基硅酮彈性體乳液,在室溫下將水份揮發即可自 行交聯而成不溶不熔的彈性膜,不需外加催化劑與交聯劑。這類新型的硅酮彈性體可有效地改善針織及機織彈性織 物的拉伸性、形態回復性,使織物具有特殊的回彈性能,非常柔軟、手感光滑而豐滿,增強織物的抗皺性,使其具 有較佳的免燙效果,還給予織物優良的縫紉性,耐洗、耐干洗性。另外,經處理后的織物通常在色澤變深,色光 為明亮。缺點是高溫泛黃,與樹脂整理液相容性不好,必要時祗能在樹脂整理之后再浸軋硅酮彈性體工作液烘干。 目前商品化氨基聚硅氧烷柔軟劑中,有90%以上是氨乙基亞氨丙基聚硅氧烷(簡稱雙胺型)。 (2)氨基硅微乳[7] 有機硅微乳液是近年來開發成功的硅乳液中的高新技術產品。微乳液的制備自60年代末開始研究,直到1988 才有報道。美國道康寧公司的紡織工業技術應用開發中心,1989年將有機硅微乳化技術與氨基聚硅氧烷柔軟劑結合, 開發了新的優質柔軟劑品種使有機硅紡織整理劑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微乳液與普通乳液的區別 ①普通有機硅乳液粒徑為0.5~1.0微米(500~1000納米),外觀為藍或灰的乳白色液體;微乳液的粒徑極小,一般在0.15微米(150納米)以下,不到可見光波長(400-700納米)的1/4,光線完全能透過,外觀呈透明清澈液體,透光率達到80%以上。 ②普通有機硅乳液的穩定性不好是因為普通乳液粒徑大,顆粒表面的雙電層較弱,顆粒之間易相互作用而逐漸凝聚,導致乳化狀態破壞,水和油相分離;微乳液的顆粒粒徑小,乳液處于熱力學穩定的分散狀態,其貯藏穩定性、耐熱穩定性和抗剪切穩定性都很優異,一般情況下不會破乳。 ③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的粒徑為普通乳液的1/10,相同濃度的乳液中有效粒子約103倍,這使硅油與織物的接觸機會增多,硅油在織物表面鋪展好,容易形成連續膜,并滲透到纖維內部,有利于細纖度纖維的浸潤和包覆,適合于比表面積大的超細纖維織物和羊絨的柔軟整理;普通乳液鋪展連續性差,僅吸附在織物表面。 ④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透明,微小的變化(如飄油、絮狀物等)都能一目了然,可以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