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版印花有幾種方法:
畫版印花
指的是在凸紋處刷上顏色,印上織物,采用這種方法與版畫最為接近,多在民間的年畫中采用;拓版印花是先將織物鋪于凸版上進行碾壓,這樣可以使織物按版的形狀起伏,再用刷子刷上顏色,產生多套色的印花效果,該工藝則類似于我國傳統碑帖印刷中的拓片作法。
雕版凸印
織物印染中的織物印刷,見于史載并有出土文物相佐證者,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1983年,在廣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兩件銅質印花凸版,同時還出土了一些印花絲織品。其中一件印花凸版呈扁薄板狀,正面花紋近似于松樹形,有旋曲的火焰狀花紋凸起,印版厚度僅0.15毫米左右,其上可見因使用而磨損的痕跡。同墓還出土了一件僅有白色火焰紋的絲織品,其花紋形狀恰與松樹凸版紋相吻合。吳淑生、田自秉著《中國染織史》,談到織物印花時,他們說:“凸版印花技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發展,到西漢時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這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凸版印花文物可資證明。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文物中,有幾件印花敷彩紗和金銀色印花紗,其中就有凸版印花和彩繪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其中,有一件印花敷彩紗,用硃砂、鉛白、絹云母和炭黑作顏料,畫面上藤蔓底紋清晰,線條流暢有力,充分顯示了凸版印花的良好效果。在這塊織物上,有的孔眼被堵塞,表明印制時已采用了具有一定流動性的干性油類作膠粘劑而調制的顏料。這些印花敷彩紗的出土,足以證明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掌握了多套色凸版印花技術。馬王堆出土的金銀色印花紗,是用三塊凸版套印加工的。有些地方,由于印刷時的定位不夠精確,造成印紋間有疊壓和間隙疏密不勻的現象。但從整體上看,定位技術還是相當不錯的。這在兩千年之前的西漢時期,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特別要說明的是,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金銀色印花紗的圖案花紋,與上述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銅印花銅版上的花紋相似,這反映出當時這一工藝應用之廣。馬王堆金銀色印花紗采用的是三套色雕刻凸版顏料印花工藝,其印刷工藝大約分三步進行:首先先用銀白色顏料印出“"字形網絡,即所謂"龜背骨架";再次是在已印出的形網絡內套印出由銀灰色曲線組成的花紋,最后再套印金色小圓點。工藝精巧,色漿細膩厚實,反映出當時銅版凸印和多色套印已經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