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影響彩棉針織物色澤整理效果的因素
3.1.1天然彩棉自身結構的影響
天然彩棉的橫截面與普通白棉結構相似,都是呈帶有胞腔的腰圓形。但天然彩棉的色彩呈片狀,天然色素主要分布在纖維次生胞壁內,且次生胞壁薄,不同顏色的彩棉的成熟度各不相同[2],因而其尺寸穩定性差。
3.1.2雜質等因素的影響
白色原棉的雜質色素主要是果膠、纖維素、半纖維素,存在于棉籽殼中的表皮層和外色素層,無木質素存在,而天然彩棉纖維中纖維素含量低,其雜質成分主要是以木質素為主的蠟質脂肪,其次是微量金屬和蛋白質,且彩棉的木質素、微量金屬和蛋白質含量與色素及色素穩定性有關[2]。由于天然色彩被纖維初生胞壁雜質層所覆蓋,經剝除表面雜質層才能顯現獨特的色彩,未經整理的彩棉織物色澤比較暗淡,不夠自然。 3.1.3整理工藝因素的影響
整理工藝因素主要包括燒堿及纖維酶的溫度、pH值、堿劑量大小和時間、張力等,對彩棉的色澤和色牢度有很重要的影響。通過對整理工藝條件進行實驗分析,研究對彩棉針織面料色澤效果和機械性能的影響。
3.2實驗方案的確定及工藝條件的選擇
為便于對比分析,經多次試驗對比研究,選擇以下幾種工藝條件進行試驗。
3.2.1一般的煮練絲光
工藝過程:預處理→圓筒擴幅→縫頭→浸堿絲光→煮練→一、二槽擴幅熱噴淋洗→酸洗中和→冷水洗→烘干
工藝參數:燒堿濃度180 g/L,室溫,時間50min左右。
3.2.2雙絲光處理
工藝過程:燒毛浸軋熱濃堿→松堆冷卻(5-10min)→打卷冷卻(1-2h)→絲光→卷氧漂烘干→絲光→水洗→烘干→防縮→成品
工藝參數:浸軋熱濃堿溫度95-97℃,濃度200g/L;
第一次絲光條件:堿濃度180-200g/L,室溫;
第二次絲光條件:前槽堿濃度260-280g/L,室溫;后槽堿濃度160-180g/L,60-70℃。 3.2.3纖維素酶/堿處理
工藝過程:退漿→復合生物酶整理→絲光→卷氧漂烘干→絲光烘干→防縮→成品
工藝參數:復合生物酶整理:果膠酶,2.2%(owf),纖維素酶3.4%(o.w.f),pH值5.0,浴比1∶20,溫度55℃,時間120min.
第一次絲光:堿濃度180-200g/L,室溫;
第二次絲光:前槽堿濃度260-280g/L,室溫;后槽堿濃度160-180g/L,60-70℃。以上3種實驗條件記為1#、2#、3#,未整理的針織坯布為0#。 4.試驗結果與討論
4.1對光澤的影響
測試光澤的結果見下表和圖1所示。從圖1看出,無論是用堿常規整理,還是絲光處理及結合酶處理后都使天然彩色加深。但經雙絲光與酶處理后的色差明顯,色澤更加鮮艷。在堿絲光整理時,纖維劇烈膨脹,胞壁幾乎消失,胞壁更薄,天然色彩明顯向胞壁轉移,因此,堿絲光處理會使彩棉顏色更鮮艷。
由于織物浸軋的是熱濃堿,又經保溫,濃堿已全面滲透到纖維結晶區,待冷卻后直接進入絲光反應區,纖維得到充分的膨脹,改善其光澤,具有光滑的手感。再經過一次絲光,由于后輥熱堿濃度較低,便于拉足坯布而不易破邊,以落布幅寬達到成品要求,確保尺寸穩定。 4.2對色牢度的影響
從附表可以看出,天然彩棉經常規絲光、雙絲光整理和與生物酶結合處理后,其摩擦、皂洗牢度優良,都可達到4~5級。但日曬牢度一般,這是由于天然彩棉的天然色素存在于纖維內部,色素分子量大,不易從纖維內部脫出,只有通過水洗、摩擦等機械作用或化學、生物等降解作用,適當剝除表面覆蓋層,才能充分顯色。但可能正是失去了表面覆蓋層對色素的保護作用,使得其日曬牢度稍有降低。因此,可在絲光整理后用固色劑進行固色整理來提高其日曬牢度。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