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棉織物中二氧化氯漂白原理
棉纖維屬于天然纖維素纖維,分子式為(C6H10O5)n。,是由碳、氫、氧構成的線性大分子,棉纖維分子結構中的基本結構單元是葡萄雙糖剩基,纖維分于由葡萄雙糖剩1、4碳位用化合鍵重復聯結而成,其基本單元是六環形不對稱結構,是聚合度很大的的纖維大分子鏈,其分子鏈上的羥基,能與其它羥基結合成氫鍵,并借氧鍵結合而形成穩定的結構。這種結構相當穩定,一般不與二氧化氯發生反應,也很難發生降解反應”。二氧化氯氧化電位比附著在纖維上的色素和雜質的氧化電位高,比纖維本身的氧化電位低,氧化性能處于氯酸鹽和次氯酸鹽之間,對碳水化合物作用緩慢,用二氧化氯漂白織物纖維時可去除纖維上的色素和雜質,而對纖維本身沒有傷害,二氧化氯的理論有效率含量為263%,是氯氣的2.63倍,漂白精的3.29倍,在對纖維的漂白作用比氯氣強20倍。
二氧化氯的漂白機理是通過放出原子氧和自身的強氧化能力而達到分解色素和雜質的目的,漂白織物的纖維強度不受影響,白度高,不返黃,漂白液中不含致癌的有機氯化物,而且使化學反應活性液得到提高,使纖維管腔內出現撕裂和潰爛,有利于使纖維管腔內難以精制的雜質得到清理和排除,另一方面是化學反應藥劑易于滲入纖維內壁進行反應,有利于提高纖維素衍生物的純度和均勻性。
2.2.1二氧化氯漂白的化學變化
二氧化氯是一種游離基,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在酸性條件下,二氧化氯在棉織物漂白中發生復雜的的化學變化。二氧化氯在反應中。首先奪取一個電子轉變成亞氯酸根離子,形成次氯酸和亞氯酸,或二氧化氯被還原成氯離子。次氯酸與元素氯在酸性溶液中是平衡存在的,亞氯酸非常活潑,易于與次氯酸反應又形成二氧化氯。或亞氯酸轉變成次氯酸和氯酸根陰離子,或亞氯酸與氯離子形成次氯酸。亞氯酸發生分解形成二氧化氯、次氯酸和氯離子,亞氯酸根離子與歡氯酸反應可形成氯酸根離子,二氧化氯在0H-。作用下發生分解,形成氯酸鹽和亞氯酸鹽。因此在二氧化氯漂白反應體系中。存在ClO2、HClO2、ClO2-、ClO3-。、HClO和Cl2等多種反應中間體。在反應體系中形成的氯酸鹽,對漂白不起作用,氯酸鹽的形成導致二氧化氯漂白能力的損失。由于氯酸鹽的形成隨pH的增加而增加,主要來自于亞氯酸,因此控制反應中的pH值是非常重要的。
2.2.2 ClO2與靛藍類物質的反應
在酸性條件下,ClO2可與靛藍類物質反應,使靛藍類物質發生脫色反應。其反應方程式如圖1所示。 2.2.3 ClO2與有色酚婁的反應
二氧化氯可與有色酚類化臺物反應生成無色的苯醌或醌式支鏈酸.反應方程式如圖2所示。
2.2.4 ClO2與不飽和木素的反應
在棉織物上會含有少量芳環共扼的不飽和結構的木索,如茂,這類結構可與二氧化氯或次氯酸反應,雙鍵上的加成反應,破壞了術索結構中的生色基團。二氧化氯對棉織物的顯白效應,與二氧化氯對木素結構中這些生色基團(芳環共扼烯烴結構)的破壞有關”。并且是二氧化氯與不飽和木素結構的主要反應。
2.2.5 ClO2氯與聯苯型物質反應
二氧化氯與聯苯型結構物質的反應主要是發生了氧化脫甲氧基反應和開環反應,生成糠酸衍生物.
2.2.6 ClO2與甲氧甲酚物質反應
二氧化氯能與甲氧甲酚類物質反應,進行脫色,形成酯類.
2.2.7 CIO,與木索酚型物質反應
二氧化氯與術素酚型結構反應復雜,過程中形成各種氧化產物。最終形成白色的環化內酯結構阻目,這是二氧化氯漂白中的主要反應.
2.2.8 ClO2與非酚型顯色物反應
二氧化氯與非酚型結構顯色化合物的反應速率較慢,也形成相應的氧化產物。二氧化氯與非酚型結構化合物反應時,二氧化氯首先從芳環上吸收一個電子,使化合物形成自由基正離子,這些自由基正離子與二氧化氯繼續反應,形成亞氯酸酯中間產物,再轉變成糠酸和醌等化合物。3結論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環保法規的進一步嚴格,迫使棉織物漂白工業不斷改進技術,朝著減少污染、消除污染的方向發展。
棉織物二氧化氯漂白工藝的研究成功將解決目前棉織物漂白工藝中存在的問題,不但提高了漂白后棉織物的性能,而且在漂白過程中不形成有色氯酚類物質及其衍生物,也不形成有劇毒的二惡英類物質,其廢水經簡單的pH值調節就能達到排放標準,與綜合廢水混合后,會提高綜臺廢水的可處理性,降低了綜合廢水的處理費用。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